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4月22日
标题:李照国:重视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及标准化,推进中医文化海外传播
记者:颜维琦
在中医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翻译始终发挥着不可取代的桥梁作用。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李照国教授《中医对外翻译传播研究》日前面世。该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分上下两册,共15章。该书对中医国际传播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总结和研究,尤其是分析了中医国际传播中的语言和文化的表达和释义,总结中医对外翻译传播的历史规律和经验教训,指出在翻译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今后中医对外传播的展望和设想。
中医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春秋时期,中医传播到了神州大地之外的多个地区;汉唐时期,中医传播到了东南亚的一些地区;明清时期,中医传播到了欧洲诸国;20世纪以来中医已经传播到了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大多数国家建立了自己的学术团体、学术机构和学术组织,推动了各国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由于理论先进、方法科学、药物自然、效果神奇,中医这门古老的医学体系始终不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医发挥了它的独特作用。
李照国认为,中医西传的历史已有300余年,在这3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翻译从最初以拉丁语翻译为主逐步发展到以英语翻译为主,这一变化与西方文化、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这一变化,也为中医英译的顺利发展提出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及其标准化。在当代的中医英译实践中,这样的问题已愈来愈严峻,成为中医英译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李照国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几十年如一日,投身中医典籍英译的研究。他翻译完成的《黄帝外经》是世界首部英译本,已经完成的中医四大经典著作英译本,为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无论是对学生还是翻译团队的成员,李照国都要求大家学百家,这样才可能有关联性学习的思维和能力。他特别要求翻译的学生们,要做好中英翻译最重要的是学好母语,这是基础和根本。教学和工作中,他总是希望无论学什么专业的,搞什么研究,都多学一点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获得启发。
1977年,李照国恢复了高中学习,格外珍惜学习机会。自那时起,他就坚持每天凌晨三点开始做学问,习惯保持至今。他承担了许多科研项目、社会工作,所以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在每天比别人早起的几个小时里学习、著书、翻译、思考,使他的成果倍出。在他的带动下,学生们也渐渐有了早起的意识,养成了晨读的习惯。生活中的李照国是一个非常简朴的人,最常用的代步工具是自行车,这一习惯保持多年。在原来的单位,他每天早上要骑车四五个小时才能到单位。一路上,他总是边骑边思考、边骑边背书,经常因为太投入思考而摔跤。他出差也喜欢坐地铁、乘火车,因为那样一是时间保证,二是可以在车上看书、写东西。
李照国长期从事中医典籍英译的研究,潜心研究中华传统医学、中国传统典籍著作。他先后撰写出版《中医英语翻译研究》等学术研究著作27部,翻译出版《黄帝内经》等译著25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中医英语翻译学术研究论文160余篇。主编的《简明汉英中医词典》被WHO西太区列为中医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制定的主要参考书,主编的我国第一部《中医英语》教材2008年入选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主编的《国学典籍英译教程》2013年入选教育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讲的“国学典籍英译”被评为2013年度上海市高校精品课,承担的“中华文化典籍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拓展与创新实践”项目荣获2017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被上海市外文学会推举为上海市首届“十大外语杰出人才”。目前承担多项国家社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上海市教委科技创新重点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的研究工作和上海师范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担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翻译专业委员会会长,国家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及中医专业组组长。(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颜维琦)
链接地址:https://wap.gmdaily.cn/article/bbe90ab0b3984f199e001866f1556820?from=group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