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新闻网: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上海师大这个青年学术论坛精彩纷呈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2-12-03浏览次数:50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2022年12月3日

标题: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上海师大这个青年学术论坛精彩纷呈

记者:颜惠芳 尚诗轩


 

12月2日,上海师范大学社科处、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术联盟(文科)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上海师大社科青年学术论坛顺利举行。本次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与知识体系重构”为主题,来自学校多个学院的青年学者汇聚一堂,积极研讨。

“去年成功举办的首届论坛与在此基础上成立的青年学术联盟让青年学者们得以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推进跨学科合作,集结在一起发表系列研究成果。”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代表学校肯定了召开社科青年学术论坛的重要意义。他强调,青年学者往往具有很高的学习能力、领悟能力与更新能力,通过跨学科、跨领域、跨界的碰撞能够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繁荣发展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主题报告环节,华东师范大学陈卫平教授、吴瑞君教授,同济大学陈强教授,复旦大学周葆华教授受邀为此次论坛作主题报告。四位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知识体系重构”这一命题,从文明形态构建、学科融合路径、科技创新治理、比较知识创新等多个维度,阐释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脉络与现实关照。

陈卫平以“寻求中国现代化道路与思考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近代以来的探索历程”为题,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联系。报告特别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与中国特色主题、人类文明新形态连成一体。

吴瑞君以“学科融合的问题导向研究:知识体系重构的实践路径”为题,从知识生产模式和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路径出发,探讨学科融合的问题导向与实践路径。他强调,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方面,应立足中国实践打造原创性标志性成果,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形成一批国家和区域知识体系创新中心,将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作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核心和基础。

陈强以“新形势下科技创新治理知识体系的建构”为题指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多元主体协同、各类要素整合、各种能力集成,以及多重机制联动。其中,科技、教育、经济社会子系统的作用显著。新形势下科技创新治理知识体系需要从治理理念、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模式和治理工具五个维度进行构建,需要形成独立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形成中国化的实践模式和叙事方式,以及标识性概念和原创性理论,实现新思想阐发。

周葆华以“国际比较与新闻传播学知识创新:以中国受众研究为例”,分析了中国受众研究的四个阶段。周教授指出,“中国受众研究”在从描述研究到理论化的过程中,经历了在中国社会验证西方理论、从直接应用到事先的差异化讨论阶段,并试图在中国构建中国受众研究的“反沉默螺旋”理论。周教授强调,不能盲目跟随西方研究,而应基于中国实践提炼概念并重视对话和共同发展概念,超越西方所设定的研究议题,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语言,生成“地方性知识”,避免“学术殖民”。 

在“青年学者回应与对谈讨论”板块,来自人文、社科与艺术等三个学科的代表老师参与交流。

人文学院方頠玮老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伴随着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经历了百年多的发展历史,其中涉及到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和学科的变革。结合教授的本科生课程《外国文学史》,她指出,虽然“文学史”的概念源自西方,高等教育体系的确立也源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但在文学史书写的过程中和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中,呈现出中国所特有的现代性,这种现代性是通过文化交流以及站在“世界”的视域中来反观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在已有的文化和历史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自信,加强文化认同,并不断的创新求变,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教育学院张和云老师指出,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为我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对于学科发展来说,也为学术研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要求。作为一名青年研究者,不应该做一些人云亦云、“空中楼阁”式的研究。而应该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使命,应该更多的立足中国实际,从解决中国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出发,深耕自己的研究领域,将研究成果发表在祖国大地上。结合自身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张和云老师强调心理学专业研究的青年工作者应该勇于走出研究的“舒适区”,不仅要钻研自己擅长的研究问题,还要积极思考如何将自己的研究与国家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为国家解决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结合自己从事的美育工作,音乐学院朱昊冰老师认为美育归根结底是塑造人的教育。从人的发展来说,高水平美育不仅是审美教育,还包括了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德行教育与人格教育,引导学生在艺术中感受身心的愉悦和精神的充实,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艺术素养,培养高雅趣味,引导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最终形成美的人格。朱昊冰老师还分享了自己对于构建新时代高校美育体系的思考,包括汇集美育资源夯实美育之基、创新美育教育模式落实大美之教、弘扬传统文化厚实美美之教,从而真正实现“五育并举”“全人培养”的育人价值。

随后,在分论坛环节,现场专家学者纷纷以“中国式现代化与知识体系重构”为主题,就“区域创新与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学科交叉发展”“艺术史论与研究方法创新”等议题进行学术交流。

链接地址:http://www.shedunews.com/shanghai/con/2022-12/03/content_13966.html

媒体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