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育:科艺融合破界生长!上海师大《AI无界》专场解锁艺术无限可能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10-29浏览次数:10

来源:第一教育 2025年10月29日

标题:科艺融合破界生长!上海师大《AI无界》专场解锁艺术无限可能

记者:白羽


10月25日,由上海师范大学主办、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支持的“无界剧场·第一季:《AI无界》——艺术与科技融合音乐舞蹈专场”,在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音乐厅上演。



“无界剧场·第一季”作为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倾力打造的跨界艺术品牌,积极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回应“科艺融合”的时代命题。其核心命题“AI无界”直指艺术创作在智能时代的新可能,开启一场关于未来艺术形态的创造性对话。这场以“科艺深度融合”为核心底色的先锋盛宴,通过9部师生原创作品,集中展示音乐学院师生在智能作曲与交互音乐、数字编舞与智能肢体、生成视觉与沉浸式场域等前沿领域的原创成果。观众置身于技术与人文交织、算法与情感共鸣的场域,亲身体验人机协创的艺术先锋之旅。

 

开篇之作《AI无界》由苗小龙、宋小璐担任创意设计,赵沁暘执行落地,借助Midjourney的视觉生成能力与Vidu的动态影像技术,将抽象的AI算法转化为流动的视觉符号,搭配原创音乐旋律,开篇即奠定“无界融合”的先锋基调。

 

作品《瞬息》通过无人机交互控制系统,实现科技与肢体的动态对话。技术团队运用Unity引擎构建虚拟交互框架,结合Processing/openFrameworks编程及MAVSDK系统实时控制无人机轨迹。舞者与无人机协同共舞,以肢体动作触发光影变化,生动诠释“瞬息即永恒”的艺术哲思。



音乐作品《书包里的纸飞机》以青春叙事为基调,借助AI技术完成词曲创作。创作者通过DeepSeek平台辅助文本生成,并结合Suno智能作曲工具,将校园记忆转化为治愈系旋律。在自弹自唱的演绎中,AI生成的和声与歌词细腻呼应少年情感,展现出科技作为“隐形助手”在音乐创作中的自然融合与支持。



作品《云窟幻影》通过动态捕捉与虚拟影像生成技术,构建出虚实交融的沉浸式视觉幻境。主创团队运用ChatGPT提炼创意内核,结合ComfyUi、RunwayML的动态生成与Cinema 4D建模能力,将舞者的肢体动作实时转化为虚拟影像,在舞台上呈现“云窟秘境”,实现现实与虚拟场景的无缝切换。



作品《弦鼓弈》以“人机协作”形式呈现了一场跨越物种的器乐对话。借助TouchDesigner实现声音可视化编程,古筝演奏者的指尖旋律实时转化为流动的光影。机器人的鼓点节奏与古筝形成“琴鼓对弈”,每一音符与敲击皆触发独特的视觉反馈,实现听觉与视觉的同步共振,展现传统器乐与智能科技的深度融合。



校园生活主题作品《在师大的每一天》由创意团队通过ChatGPT与Suno AI协同完成词曲创作,由音乐学院AI少年团倾情演绎。三位同学以清澈嗓音结合AI生成的多元编曲,将晨光、课堂、晚霞等校园场景融入朗朗旋律中,生动展现了科技与艺术融合赋予青春表达的全新活力。



作品《澡兰香·上序韶光》以古典诗词为歌词,保留古筝独奏的悠扬韵味,并创新引入AI女声演唱,以创新形式实现传统与科技的融合。通过技术处理,虚拟歌手与真人演员的动捕演绎同台呼应,实现了传统器乐、真人演唱与虚拟形象的无缝结合,为古典声乐注入全新的科技表达。



作品《人类之后》借助全息交互技术与实时编程,构建出引人深思的未来叙事空间。主创团队运用Immersity AI与Wonder Dynamics生成科幻风格全息影像,结合Notch实时渲染与TouchDesigner Arena交互编程,使表演者在虚实交融的环境中展开人类与科技的对话。该作品在营造沉浸式感官体验的同时,也激发观众对未来世界的深度思考。



压轴作品《问界》融合多种AI工具与技术平台,将整场演出推向高潮。该作品整合Suno AI作曲辅助、Arena影像生成、DeepSeek创意提炼及Logic Pro编曲技术,集结多位演奏者共同演绎。通过多元乐器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诠释了“打破边界、共生共长”的艺术与科技内涵,以浓墨重彩之笔呼应“无界”主题。



此次专场不仅是上海师大音乐学院艺术教育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彰显了学校推动“科艺交叉、融合发展”的教育理念。当算法遇见情感,当科技碰撞艺术,这场《AI无界》专场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兼具思想深度与视听震撼的艺术盛宴,构建起人工智能与音乐、舞蹈碰撞的沉浸式艺术场域,解锁未来艺术形态的无限可能。


链接地址:https://www.shedunews.net/detailArticle/27185351_30593_dyjy.html?isUserSubscribe=&relPicRatio=1&source=1


媒体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