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汇报 2025年10月25日
标题:十余位知名专家倾力讲述,人文之城让百姓更有文化获得感
十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倾力讲述
剖析上海文化建设内在肌理
感知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跟随《看见人文之城》系列短视频主人公们的脚步,去观看、去倾听这座城市,总会有令人欣喜的发现。

这里的人文是凝固的,凝固在文明记忆的根脉深处,也凝固在家门口“小而美”的崭新空间;这里的人文是流动的,流动在创意澎湃的时代浪潮中,也流动在水岸波光、活色生香的市井烟火里。这部上海的人文交响,过去与未来相拥,含蓄与开阔相融,有生机、有魅力,有科技感、有国际范儿,更有实实在在的文化获得感。
看见·最鲜明的底色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文化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在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公龙看来,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建设,本质上就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上海的实践,它在方向引领、价值指向、路径选择以及科学方法运用方面都离不开党的创新理论定向领航。

王公龙
“我们党的理论本质上是人民的理论。只有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滋润人民大众的心田,党的创新理论才能飞入百姓家,融入生活里。”王公龙说,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上海的理论普及工作,多次给上海理论宣讲团体回信。近年来上海涌现出了复旦大学“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杨浦区“老杨树宣讲汇”等一大批特色突出的基层宣讲团队,“理润申城”、初心讲坛等理论讲座对话活动覆盖全年、辐射全市,还有理论相声、理论短剧、理论动漫、理论Citywalk等年轻人喜爱的新的表达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化身于万千。

复旦大学“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
从党校课堂到城市街巷,党的创新理论和红色文化滋养着人们,红色基因是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底色。跟随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一路行走,走进中共四大纪念馆、左联纪念馆,探访深藏里弄的一个个红色印记……从四川北路拐入昆山花园路,百米长的小路见证百年沧桑,清水红砖老洋房诉说着作家丁玲等爱国志士的热血故事。

苏智良
“红色血脉早已融入城市的肌理,滋养着城市精神的成长。”苏智良说,近些年上海扎实推进精神家园守护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构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大联动格局,更多红色资源得到系统整合,不少沉睡的红色载体重焕生机。同时,推出了广受喜爱的文艺精品和红色文创,运用多种形式诠释红色血脉当代价值。
“从事行走党课工作15年,最大的感受是整个社会对红色资源的热情越来越高,许多年轻人都会来参与红色寻访。”作为上海“行走的党课”首创人,虹口记忆传讲工作室首席传讲人张家禾总是穿梭在红色记忆之间,也总能从身边的街头巷尾寻觅到新的红色点位,人们都爱听他讲述石库门里的红色故事,在感动中更真切理解红色文化内涵。

张家禾
看见·城市记忆和更新的天际线
知所来,明所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赓续历史文脉中推进文化创造,在传承中华文明中推动文化进步。
跟随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走进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工作站,这里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文少卿告诉记者,此次考古中第一次将分子生物学技术运用于水下考古领域,通过对出水文物中稻壳等研究,揭示了古船更多信息,科技创新在人文领域也发挥着特色优势。“我们打捞的不仅仅是沉船,更多的是一段历史。”他说,“希望能够从时间和空间上全面地讲述整个上海的故事。整个长江流域文明,包括沿海的海洋文明,都是中华文明非常重要的部分。”

文少卿
“通过文明探源工作,我们在上海发现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等考古学文化。”站在崧泽遗址博物馆展厅内,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说,这里作为上海区域内发现的最早有人类活动地之一,就是上海六千年文明发展脉络的实证。考古证据充分证明上海参与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时期的构建,作出了很多原创性和突出性的贡献。他说:“持续性推进上海文明探源工程,一定能够更好回答‘何以上海’,更好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城市文脉。”

高蒙河
从古代穿越而来,历史文脉与当代生活正通过城市更新的触角得以连接和共鸣。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华霞虹,心城市创始人兼CEO、国际静安推介官朱一宁一起乘坐苏州河游船,从昌化路码头驶往外滩源。朱一宁不时举起一张张历史图片,对比两岸建筑的新模样。泛舟苏河,清波映衬着城市更新的天际线,旧时工业楼宇已褪去厚重外衣,化身咖啡馆、艺术空间、创意园区,在亲水步道的温柔环抱中,变得轻盈而充满生命力。

华霞虹

朱一宁
“上海的城市更新整体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城市遗产保护逐渐从优秀单体建筑扩展到历史文化风貌区、风貌保护街坊、郊区特色街镇的整体性保护。”华霞虹说,“苏州河沿岸更新不仅有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还有桥下空间转化为运动场的空间焕新等,兼顾功能性、人文性、艺术性和生态性。”走进苏州河畔的M50创意园区,可以看到艺术家、设计师在此持续深耕形成的空间和生活魅力,令人思考如何让城市记忆不断生发新的内涵。
看见·“以文惠民”繁花竞放
行走上海,随处可见能够走进去、坐下来的文化空间,可以24小时借书还书的公共图书馆,还有很多家门口的城市书房……与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郑崇选一起走进嘉定南翔老街檀园附近的名士居·我嘉书房,书香新韵与江南园林的古朴在这里融为一体。郑崇选指出,最佳实践地建设提出了“实施公共文化服务高水平普惠工程”,构建覆盖“全民、全龄、全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我嘉书房”的探索和创新正是一个缩影。

郑崇选
“上海通过市区街镇三级配送系统,落实人民群众的文化‘点单权’。”他说,“如今家门口‘小而美’的新型文化空间遍布全城,满足了市民多样性高品质的文化需求,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不仅如此,近年来上海优化公共文化资源布局,加大文体场馆设施建设,打造家门口的演艺新空间、人文新景观、休闲好去处。跟随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旭光走进被誉为“上海之窗”的浦东美术馆镜厅,与艺术一起扑面而来的,是城市空间给予心灵的滋养;来到浦东前滩休闲公园打卡,感受在滨江开放空间观看城市的惬意。

刘旭光
“文化新空间是物理空间,又是交往空间、精神空间。”刘旭光认为,“上海持续布局打造的重大文化设施、区域化文化活力中心以及社区、乡村、商圈文化新空间,形成了多层级文化新空间格局。城市本身变成了艺术品。通过统一规划,整体营造,实现‘以文化人’的顶层设计,同时也成为‘以文惠民’的载体、‘以文兴业’的渠道,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作为这座城市精神文化生活的醒目注脚,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已成为全国和上海重要的文化节展品牌,并不断凸显溢出效应,为提升城市功能、涵养城市精神发挥重要作用。“我是上海书展的老朋友了,每年书展人气都很旺。书展无论对个体读者,还是出版行业来说,都是一个风向标。”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孙甘露在书展现场说。

孙甘露
连续9年在上海书展出摊,上海光启书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茜认为,出版行业及其带动的全部产业是很大的市场,她的理解是:“要让图书和图书展销会的影响力落地为展览、文旅等多种消费形式,带来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陈茜
孙甘露说:“上海提出了‘书香上海’建设工程。在这一政策推动下,出版成果佳作迭出,阅读活动繁花竞放。除了上海书展,还有上海国际文学周、思南读书会、美好书店节等等……”他认为,在上海,阅读,正在转化为“城市文化软实力”。一个阅读氛围浓厚的城市,一个把更多空间留给书的城市,会拥有更丰盈的文化实践和文明交流互鉴的土壤,更活跃的文化创新能力。

看见·无处不在的“化学反应”
而这样的创新能力,也正通过资源整合、空间聚合和政策集成得到“催化”,在产业集聚度的提升中不断形成“化学反应”。
“2024上海文创产业总规模达到2.47万亿元,文创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约达13%,涌现出网络游戏、网络文学、在线音频等全国领先产业,以及一大批头部平台。”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艺术与文化产业系教授臧志彭看来,上海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级文创产业创新策源地和内容创作者的集聚地。他说:“上海还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政策,比如‘沪九条’,从企业注册、房租、研发、资金、落户等各方面给予全球内容创作者大力支持。”

臧志彭
探访互联网内容创作者的创新空间“V聚场”时,臧教授遇到打算入驻这里的同济大学研究生王天之,在B站上他是小有名气的数码博主“凛光暗切”。小王告诉臧教授,这个平台很有吸引力,不仅提供成长空间,还能与其他大V碰撞火花。

UP主“凛光暗切”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让文化持续焕发新活力,离不开文化新业态与新消费的培育。“它就像催化剂,既能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也能让现代文化‘火’起来。”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曹祎遐认为,“近年上海文旅商体展的联动和深度融合产生了‘化学反应’,满足了多元化需求,为实践地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曹祎遐
踏入豫园,人气IP快闪店前排起长队,IP联名金饰销售火爆,传统文化地标与现代潮流融合打造的新场景,彰显出更年轻、更国际的城市活力。曹祎遐指出:“上海正逐步形成通过‘一张票、一个IP、一个节庆’串联起的联动机制,用一张演出票串联餐饮、购物等多元消费,靠特色IP和节庆激活整座城市的氛围。用国际化的叙事展现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打造吸引全球视野的文化会客厅。”
而在数字文化产业领域,上海围绕网络游戏等重点产业持续发力,推动优质产品“走出去”。如米哈游依托全球化战略,让原神等经典IP深入人心。“用现代的文化产品去呈现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全球青年喜欢上它。”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徐剑认为,文化“卖出去”的效果要比“送出去”好。

徐剑
行走于百联ZX造趣场等二次元集聚地,迎面而来的都是吃谷打卡、“痛”并快乐的年轻人,徐剑说:“目前上海已成为全国二次元产业当之无愧的领跑者。”他建议,抓住Z世代这一传播生力军,塑造“全球青年潮流都市”形象,让更多上海出品的优质IP成为全球青年的“文化货币”。让每一个中国的经历者,都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5Lj8L7Pd8LaZHLJRaAfBN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