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第六届全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高层论坛暨习近平文化思想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大举行。本次论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聚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阐释,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和文化建设凝聚智慧力量。
论坛开幕式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刘凤主持。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惠军表示,本次论坛意义重大,旨在全方位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为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和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具体而言,将从三个关键方面持续发力:一是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二是聚焦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三是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他同时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聚焦理论前沿:深研习近平文化思想 夯实主流意识形态根基
上午主旨发言和第一、二阶段专家发言分别由《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常务副主编曹泳鑫、《理论探讨》主编惠国琴、《思想理论战线》主编张明之主持;曹泳鑫主编、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梁建新教授、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明永教授分别对各环节发言进行点评,既肯定学术创新价值,又提出针对性完善建议,推动研讨向深度推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名誉会长侯惠勤教授表示,坚持人民至上是实现“个性自由”的根本前提。他强调,应立足于物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历史活动的基础,阐释历史规律与人的发展规律的内在统一性,解析“物的依赖关系”如何通过人对自然的全面占有、个体间的交往交易,以及为更高阶段发展创造物质与社会前提等途径,为“自由个性”的生成奠定基础。人民至上并非抽象理念,而是通过自觉的历史实践过程,在破除物化带来的虚假关系、构建真实共同体的进程中,实现人民性与个体性辩证统一的必然道路。这一论述为理解个体发展与人民立场的内在关联,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支撑与实践指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辛向阳教授表示,构建主流意识形态需把握三大着力点:一是高度重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中,凸显其“更有效率、更公平、更向善”特质。二是构建意识形态生产与再生产机制。注重城市空间规划的意识形态属性问题,挖掘政治地标与空间布局的象征意义;激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评估机制,破解公共政策引发的道德问题;重视法律制定的道德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推动价值观法制化。三是建立宏大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队伍。通过设立权威奖项等方式激励人才,培养拥护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铁军,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支撑。
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姜迎春教授表示,从近代亡国灭种忧患下的文化自省、十月革命后人类历史新纪元开启下的文化觉醒、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日益接近下的文化自信这一历史联系中,探讨世界大变局中文化思想的发展变迁。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袁银传教授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中美之间的发展竞争变局、全球化潮流的转向变局、科技发展潮流的变局,这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产生的时代必然性。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田鹏颖教授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视野下的文化具有独特方位,认为总书记对马克思唯物史观进行了创新发展,突破了单线决定与被决定的认知,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深厚哲理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秘书长刘须宽探讨了人工智能给国家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骥教授分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内涵意蕴与实践提升进路,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郝保权教授从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阐释了文化治理现代化的模式重构路径。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以“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创新与意识形态话语权”为题,结合时代发展新命题提出创新性学术思考,引发广泛共鸣。
严谨推进研讨:分阶段深耕核心议题
下午的专家学者发言环节分为两个阶段,分别由《社会科学辑刊》编审李凡、郑州大学蒋桂芳教授主持,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徐志坚教授负责两个阶段的专家发言点评。发言中,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核心议题展开深入论述与成果分享:华中师范大学郭明飞教授、国防大学昝瑞礼教授、南昌大学卢忠萍教授、河北工业大学孙琳琼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徐国民教授,分别聚焦主流意识形态图像叙事、执政党意识形态根基认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伟力、文化安全治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等主题展开论述;阜阳师范大学朱宗友教授、上海大学岳爱武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王海稳教授、安徽工业大学郑洁教授,则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特色、数智时代意识形态风险、西方算法意识形态技术迷思、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等内容分享研究成果,为与会者带来了深刻的学术启迪。
本次论坛设置三个平行论坛,聚焦“标识性话语提炼与文化主体性建构”“意识形态风险防范与话语创新”“文化统战与意识形态治理现代化”等核心议题,来自全国各高校的青年学者与专家展开深度交流。
总结凝练成果:打造品牌论坛 凝聚意识形态建设合力
闭幕式上,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耿步健教授主持,院长张志丹教授作大会总结。他说道,本次论坛汇聚了全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学者和青年才俊,进一步推动该论坛成为“马意学”研究领域的品牌论坛。这一品牌的独特品格体现在四方面:一是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以党的创新理论为遵循,杜绝“去意识形态化”倾向,严守会议政治纪律;二是正本清源重学术,通过千篇论文遴选、邀请优质作者与顶尖专家等方式保障学术质量,主分会场发言均具高水平;三是诚心诚意推新人,青年学者与会发言占多数,秉持务实校风为青年搭建成长平台;四是有情有义交朋友,推动论坛成为“马意学人”相互支撑的精神家园与情感共同体。
论坛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专业委员会”与上海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承办。论坛的成功举办,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加强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界交流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对新时代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供稿、摄影: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