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育:普通教师:我只想、只能也只要做一个尽职尽责的“常人”,不好吗?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09-09浏览次数:10

来源:第一教育 2025年9月9日

标题:普通教师:我只想、只能也只要做一个尽职尽责的“常人”,不好吗?

作者:王健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前夕,第一教育收到一篇特殊的来稿。


上海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教育学部教授王健发来一篇“教育时评”,回应了一个非常真实的问题:就像任何一个行业一样,能够成名成家的,必然只是极少数。在教育领域,教育家只能是极少数,更多普通教师只能做个“常人”。“这难道不好吗?”


我们认为,这个问题非常有探讨的价值。正如本文作者所说:“这一问,并非退缩,而是求解;非关怯懦,实乃真诚。此言甚真,也甚重。”


因此,第一教育今天推送王健教授的思考,也欢迎更多教育者发表您的所思所感。


8月底的教师培训周,我有幸赴沪上各区的不少学校宣讲,与众多一线中小学教师面对面探讨“教育家精神”。在感受到我们上海教师投入教育事业的专业和情怀的同时,笔者也隐隐能感受到教师们眼神中不少“可望而难及”的疏离感:“我们只是普通教师,教育家?太遥远了。”


一位青年教师在讲座后给发来微信,话语朴素却力重千钧:“您讲的这些教育家,像于漪老师、魏书生老师,那是‘超人’。我们敬仰,但我们做不到。我们大多数人,只想、只能也只要做一个尽职尽责的‘常人’,这难道不好吗?”


这一问,并非退缩,而是求解;非关怯懦,实乃真诚。此言甚真,也甚重。它道出了教育工作的日常与艰辛,它像一枚楔子,精准地钉入了理想与现实、崇高与平凡之间的缝隙,也引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哲学思辨:我们当如何理解“崇高”?卓越,是否必然意味着与平凡的决裂?



#1

“超人”与“常人”之辨:

“崇高”并非与“平凡”决裂


笔者以为,教育家精神的真谛,或许并非鼓励人人成为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传奇大师,而是启迪一种“立足常境、追求超然”的生命姿态。它不在云端,就在我们每日行走的土地上;它不是对“常人”的否定,恰是对“常人”价值最深层的理解和最崇高的致敬。



在当下的语境中,“超人”常被视为对“常人”的超越与否定,仿佛两者处于对立的两极。这种观念,或多或少受到了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即将日常状态视为一种需要被摒弃的“沉沦”,而人的本真在于勇敢地跃升为“超人”。然而,中国儒家的智慧却提供了另一种更圆融、更富人情味的视角。如那位青年教师所思所言,“常人”首先是正面意义的。那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那为师者最基本的仁爱之心,并非毫无价值的琐碎,恰恰是人类文明得以稳定延续的基石。所谓“崇高”,并非对“平凡”的决然叛离,而是深植于“平凡”的沃土,并最终从中开出的花、结出的果。卓越的教育家,从来不是凭空诞生的“超人”,而是将“常人”之事做到极致的“非凡之人”。



#2

“常人”之功:

教育世界的坚实基底


其实,成为一名优秀的“常人型教师”,本身已是值得敬重的成就。我们中小学教师日复一日耕耘教坛的“常境”,其实才是教育生活最本真的样貌。它是一方黑板、三尺讲台,是琅琅书声的明亮清晨与课后服务的灯火阑珊。它需要诸多“常”字的修炼,每一项都看似寻常,实则极不寻常:




一是精通“常规”。教育有它的规矩,就像农民懂得节气。教学有方法,更有内在的科学与规范。把教材嚼透,把课备扎实,让课堂节奏稳稳当当,给学生的评价公平中肯。能把这些“常规”摸熟、做透,成了靠谱的“经师”,才算守住了教育质量的底线,这背后藏的是教师的专业底气。


二是持守“常态”。教育最怕“三分钟热度”,好教育都是慢功夫熬出来的。它的了不起,就藏在一天天的坚持里:清晨陪着学生早读,黄昏留在教室辅导,伏在案头改作业改到深夜,对着闹脾气的学生反复谈心……这样的日常节奏,得靠十足的耐心和韧劲才能扛住。


三是怀抱“常情”。教育的底色是爱,可这份爱从不是喊出来的口号,是藏在细节里的“看见”。教育是暖乎乎的事,对学生的在意、对同事的真诚,都是让教育有力量的根基。不用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一个笑着的眼神、一句“你再试试”的鼓励、安安静静听学生说会儿心里话,这份情就落到了实处。



四是树立“常志”。现在的教育太喧嚣,能守住“立德树人”的初心,不被分数、虚名牵着走,不参与、不推动“内卷”,得有实打实的教育信念。这份志向看着平凡,却是教师心里的“定盘星”,不管外面怎么变,握着它就不会走偏。


五是笃行“常学”。AI时代信息与知识都“过载”,10后、15后也一年一个样,教师要是停下不学,很快就会跟不上。要像溪水慢慢流,每天攒一点新知识、学一点新教法,把自己的“知识池”填得满满的,这份平常的学习劲儿,正是教师不被时代淘汰的底气。


六是投入“常功”。教育是“良心活”,从来不是到点下班就能结束的。课后留下来改的卷子、周末在家备的课、深夜里写的教学反思、暑期里的教育科研写作,这些没人看见的付出,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功劳,却是“常人”教师最真实的坚守。




笔者以为,能将这“六常”落到实处的教师,已然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实践者。正是这样“平常”的工作,构成了我们教育强国建设宏伟大厦最坚实的基底。我们全社会都应当大力颂扬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将“常境”做到极致的教师,让他们成为榜样和楷模,让“做好一个常人”获得应有的尊严与光芒。教育的伟力,正蕴藏在这份看似寻常的坚守之中。



#3

“超人”之境:

于坚守中开出的花


然而,在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洪流中,教育的使命,又的确呼唤一份“超然”之气。这并非要求教师脱离大地,而是希望他们在深耕“常境”之后,能生发出一份创造性的超越。这份超越,是“常人”精神的升华,是教育家精神的彰显。


它或许是超越常规,臻于“超技”。我们的老师不应该只满足做熟练的“教书匠”,而应在摸透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敢想敢试,可能是把枯燥的公式变成趣味实验,或是用故事串联起零散的知识点,慢慢打磨出独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样的课堂不再是按部就班的讲授,更像一场师生同频的探索,藏着让人眼前一亮的创造力。


它更是超脱功利,甘于“超功”。我们的老师不应该计较“多改一份作业有没有额外回报”“花时间帮潜能生值不值得”,而是像老园丁照料花木,不问哪棵先开花、哪棵能结果,只是默默浇水、施肥,守着“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意,把每一份付出都落在实处。




它亦是超乎小我,成就“超我”。我们的师爱不应该是偏爱成绩好的学生,或是亲近乖巧的孩子,而是生出一种博大的、无差别的悲悯与关怀,看到调皮学生背后的孤独,理解内向孩子心里的胆怯,要抱着“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去靠近每一个心灵,唤醒那些藏在角落里的潜力。


它还是超卓远见,拥有“超见”。我们的老师不应将目光局限于眼前的分数与升学率,而是胸怀“国之大者”,常想想“教给学生的,能不能帮他们走得更远”,常在教研活动上提一提“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应在和学生谈心时聊一聊“个人理想和社会需要怎么结合”,把自己的教学和国家民族的未来连在一起,守住教育的使命。 


它最终指向超然物外,养成“超然”。我们的老师要将所有的学习、实践与反思,那些读过的书、上过的课、改过的错,慢慢内化为一种从容沉静的人生智慧与人格魅力。这时的教师,本身就像一本厚重的书,不用刻意说教,日常的言行、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我们整个生命状态,都会对学生产生“润物无声”的深远影响。这份“超然”,是“常境”开出的花,结出的果。它从未离开过日常的土壤,只是长得更高,看得更远,照得更亮。教育家精神,便是呼唤这朵花的绽放,这颗果的成熟。




值此教师节,我们颂扬教育家精神,并非鼓励所有教师成为名垂青史的“超人”,而是为了启迪一种“立足常境、追求超然;始于常境、臻于超然”的生命姿态。立足常境而生的超然之气,就是教育家精神最鲜活、最动人的模样。故而,我们不必将“教育家”神化,更不必因自觉平凡而疏离这份精神。践行教育家精神,路径无比清晰:先是深深地扎根,然后才能高高地生长。我们不必焦虑于能否成为“超人”,只需安心地、专注地,先去成就那个最好的“常人”——精常规、持常态、涵常情、秉常志、笃常学、积常功。我们坚信: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常,做则必成。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ho8Jv_dGxNq2HQaG-5vcJA

媒体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