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研究的现状及未来走势——马意学学术工坊第四期线上召开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2-04-20浏览次数:35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2年4月21日

标题: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研究的现状及未来走势——马意学学术工坊第四期线上召开

记者:查建国 陈炼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 通讯员 李尚宸)为了深化意识形态问题研究,服务思想理论建设,4月10日,由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协办的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研究的现状及未来走势——马意学学术工坊第四期线上召开。 

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研究的现状及未来走势——马意学学术工坊第四期会议现场 照片由校方提供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研究员冯茜作为主讲人作了题为“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研究的现状及未来走势”的主题汇报。教育部特聘教授、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国务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董慧,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关峰,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江静,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分别作点评。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佟亚洲主持活动。来自全国的300余师生在线与会。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研究员冯茜作主题汇报 照片由校方提供

探索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冯茜从意识形态视域下社会思潮的内涵解析、当前社会思潮的主要形态和渗透逻辑以及科学研判和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进路三个方面作了深入阐释。她认为,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气候的“晴雨表”。具有整体性和普遍性的社会思潮,是时代必然性的产物,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从理论溯源看,社会思潮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思想反映。从理论本质看,思想观念是社会思潮的核心和根基。思想性和系统性是社会思潮最为显著的精神标识。从理论内容看,社会思潮是对一个时代重大社会问题的思想关注。 

对于当前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态势的具体研判,冯茜以图片和表格的形式列举了近年来国内社会思潮的主要类型,包括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逆全球化、民粹主义等。同时她认为,社会思潮的演进态势主要是从注重抽象学术争辩到凸显现实政治诉求;其话语辐散态势是从知识分子话语扩展到大众生活话语;其传播方式态势主要是从单向度传播转向交互式传播。此外,她还摘取了新自由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民粹主义思潮和逆全球化思潮这四种思潮进行全面、系统地阐释,说明了每个思潮的可借鉴之处与主要危害。 

冯茜认为,引领社会思潮发展的应对策略,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地位,引领好社会思潮的多元发展。具体而言,要直面思想多样化的客观现实,积极引领整合,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同时,还要旗帜鲜明地亮出底线,强调划界批驳。对于各种社会思潮,我们要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对于事关重大原则是非的问题要旗帜鲜明地划界批驳。二是要在解决社会问题中解决思想问题。当前,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同广大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现实生活中难免会发生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冲突的局面。因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深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要重视意识形态建构背后的利益逻辑,通过利益逻辑现实化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认同。三是要协调推进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在坚持意识形态安全底线思维的同时完善意识形态领域基本制度、根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提供坚强保障。 

在新形势下加强意识形态建设 

在点评中,田鹏颖提出,在马克思唯物史观视野中,社会意识形态的价值在于维护、支持、服务社会经济和政治。因此,批判、斗争、传播、建设既是意识形态存在的理由,又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式。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等,是当前意识形态领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错误思潮,是我们开展意识形态领悟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主要对象。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大历史观,拿起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对这些错误思潮生成的历史背景、错误观点、主要危害等进行深刻批判,对这些错误思潮的变种存在进行准确的识别,同这些错误思潮进行坚决斗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努力化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的风险与挑战、阻力与矛盾,明确只有坚持系统观念,“批判的武器”和“武器和批判”协调发力,才能不断取得意识形态领域新的伟大斗争新胜利,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教育部特聘教授、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作点评 照片由校方提供 

董慧认为,在社会思潮的交锋中坚守意识形态,是时代问题与挑战赋予我们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我们正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疫情、新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等交织叠加,这既是社会思潮演进和发展的背景,又向如何守好意识形态阵地的命题提出了新要求。在社会思潮的交锋中坚守意识形态阵地,需要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强化历史意识,增强阵地意识。为此,我们要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摒弃冷战思维,实现和平共处、互利共赢,抵制任何煽动意识形态对立的行为;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抵制以意识形态划线、搞地缘政治小圈子的行为。  

国务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董慧作点评 照片由校方提供

关峰认为,对各种重要的社会思潮进行研析是我们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和意识形态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者、理论工作者理应承担的政治责任、学术责任。对各种重要社会思潮的学术研究,既要有对各种主要社会思潮基本情况、突出表征、来龙去脉客观求实的分析,又要有对各种重要社会思潮理论实质、政治影响、生成根源、与主流意识形态辩证关系等深入内里的透彻剖析,还要有在此基础上结合党的大政方针政策对可行性对策建议的合理研析,力求融事与理、问题与对策为一体,让学术的厚度与学理的深度兼备。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关峰作点评 照片由校方提供

李江静表示,我们首先要区分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和社会思潮三个概念。社会思潮是在社会变革时代产生,是围绕社会变革时代对社会历史走向诉求而展开,其也将影响社会变革走向。在相关研究的开展时,我们亟需注意以下三方面:第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经济社会生活相结合。对当下各种思潮百态的研究,必须要深入这些利益的变革中探寻其形成发展的根本动因,围绕经济和社会变革的脉络来考察。第二,要正面宣传和舆论斗争相结合。第三,要价值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研究社会思潮是为了更好的引领,我们要始终坚持价值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同时,要实现有效引领,研究还必须要有科学性。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江静作点评 照片由校方提供 

张志丹提出,当代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具有深刻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思想文化语境。其中,资本主义现代性和生产方式是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主要根源,哲学上的怀疑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思想文化基因,当代世界的信仰危机是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重要背景。从哲学视阈看,当代历史虚无主义存在着五大认识谬误,即政治立场的伪中立性、方法论的形而上学性、人性论的抽象人道性、价值观的极端相对性以及历史观的唯心论。批判和拒斥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是新形势下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提升意识形态功能的需要,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同时也是新形势下推进“四个全面”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我们要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和推动各方面事业发展,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和史学研究,同时积极开展党史、国史、革命史和军史研究与教育,持续打造政治过硬、作风优良的信息传播新型“把关人”队伍。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作点评 照片由校方提供 

提升引领社会思潮话语能力 

会议尾声,张志丹、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耿步健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凯波副教授,分别对本次马意学学术工作坊的几位专家的点评与指导作了总结与回应。 

耿步健认为,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社会思潮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或现象,反映着一定社会阶层或阶级的利益关系,具有政治性、时代性、多元性、杂糅性、隐匿性、双刃性等特点。在新时代正确审视各种社会思潮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捍卫人民立场,将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理论指导与多样化社会思潮健康发展相结合,底线政治要求与多元学术争鸣相结合,提升引领社会思潮话语能力与健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制度建设相结合。我们要在坚持守正创新的基础上,把引领和应对各种社会思潮作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耿步健教授作总结 照片由校方提供

周凯波提出,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是各种思潮汇聚之地,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是高校立德树人的艰巨任务。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贯穿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实践中。要结合疫情防控等形势热点,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入脑入心,使大学生养成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导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高校要提高公众号等校园媒体的舆论引导力,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传播。要引导大学生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深化文化自信,加深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更好地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凯波副教授作总结 照片由校方提供 


链接地址: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研究的现状及未来走势——马意学学术工坊第四期线上召开-中国社会科学网 (cssn.cn)


媒体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