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青年科研团队发现昆虫新物种引媒体广泛关注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10-29浏览次数:4328


     在10月2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我校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昆虫学研究室宣布:确认在我国大陆发现第三种缺翅目昆虫物种——“海南缺翅虫”。消息一经发布,引起了在场近二十家媒体的强烈兴趣。发布会刚结束,中青在线、新民网等就发布了这一消息。上海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东方网、上海教育新闻网、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青年报等多家媒体也纷纷予以报道或转载。


     此前,昆虫学研究室的青年教师殷子为博士与李利珍教授等在国际动物分类学著名期刊《Zootaxa》发表了一篇题为“New and little known species of Zorotypus Silvestri (Zoraptera: Zorotypidae) from China”的学术论文,报道了该项新发现,论文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同行专家们纷纷来电祝贺这一新物种的发现。


     发布会上,殷子为博士向与会者展示了身长不足1毫米的这一新昆虫物种标本。研究室相关人员介绍了该团队在海南发现该物种的过程。这次由我校昆虫研究室人员发现的海南缺翅虫是继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大陆发现的第三种缺翅虫,该新种的发现为探讨缺翅虫的演化历史和分布规律提供了新的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我校生环学院昆虫学研究室于2003年建立,现有李利珍教授、赵梅君教授、汤亮副教授、胡佳耀博士、殷子为博士等多名成员。研究室在李利珍教授的带领下,在科学研究、教书育人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先后发现并报道了昆虫新物种540多种,新属19属,是国内发现并报道隐翅虫昆虫新物种最多的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技部等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目前团队成员主持在研的国家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其他科研项目5项目。研究室成员大部分是承担本科教学的一线教师,完成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研究室成立以来已培养硕士生40余人,联合培养博士生3人,目前有在读硕士生15人,博士生1名。此外,研究室还承担了上海市青少年的各类科技活动项目的辅导和评审工作。

     部分媒体报道摘编如下:

来源:人民网 2015年10月28日
标题:新昆虫物种“海南缺翅虫”被发现——为我国大陆第三种缺翅目昆虫“活化石”
记者:姜泓冰

    人民网上海10月28日电 近日,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昆虫学研究室的青年教师殷子为博士等在国际动物分类学著名期刊《Zootaxa》发表学术论文,报道了我国大陆发现的第三种缺翅目昆虫物种“海南缺翅虫”。该论文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缺翅虫是一类稀有的原始昆虫,属孑遗类群,被称为昆虫纲中的“活化石”。缺翅虫直到20世纪才被发现报道,迄今全球仅记载1属39种,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1974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黄复生研究员在西藏察隅地区科考中发现了我国的第一种缺翅虫,定名为“中华缺翅虫”。1976年,他又在西藏墨脱发现了我国的第二种缺翅虫——“墨脱缺翅虫”。缺翅虫在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的发现,催生了一些著名生物地理理论的诞生或发展,诸如“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冰期古生物种的避难所”乃至大陆漂移理论等。已知的这两种缺翅虫均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次由上海师范大学昆虫研究室的人员发现的海南缺翅虫是继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大陆发现的第三种缺翅虫,该新种的发现为探讨缺翅虫的演化历史和分布规律提供了新的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上海师范大学昆虫学研究室在李利珍教授带领下,长期从事昆虫分类学研究。多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从全国各地采集了20余万号昆虫标本,发现并报道了昆虫新物种540余种,新属19属,发表SCI论文140余篇,主编和参编著作、教材13部,译著6部,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科研成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室的几位年轻教师,他们不仅是在昆虫学界非常活跃的知名“昆虫迷”,而且专业水平过硬,如汤亮博士在突眼隐翅虫亚科和出尾蕈甲亚科领域、胡佳耀博士在毒隐翅虫亚科领域、殷子为博士在蚁甲亚科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分别都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发表了大量的新种和SCI论文,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赞扬。

    该研究室还利用昆虫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李利珍教授担任全国和上海市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以及上海市的“明日科技之星”等赛事的评委,团队成员每年都要承担全国“生物奥赛”上海市代表队的昆虫学知识培训工作以及上海市每年都举办的数百名青少年参加的“Bioblitz”活动的辅导工作,还为上海海关鉴定被截获的昆虫标本。另外,居民家里有了蟑螂、螨虫,阳台养植的花草生了害虫,地板被白蚁蛀了,经常会打电话或亲自到研究室来咨询害虫防治的办法,研究室的师生都会耐心地一一给予解答。

链接地址: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5/1028/c1007-27750456.html

来源:新华网 2015年10月29日
标题:上海青年学者发现昆虫新物种 命名为“海南缺翅虫”
转载:凤凰网等



    10月28日,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昆虫学研究室的青年教师殷子为博士在介绍“海南缺翅虫”。当日,上海师范大学宣布,该校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昆虫学研究室的青年教师殷子为博士等在我国海南省发现了昆虫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海南缺翅虫”。日前,殷子为博士等在国际动物分类学期刊《Zootaxa》发表了描述“海南缺翅虫”的学术论文。据了解,缺翅虫是一类稀有的原始昆虫,迄今全球仅记载1属39种,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新华社发(刘晓晶 摄)


    这是10月28日翻拍的“海南缺翅虫”图片。当日,上海师范大学宣布,该校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昆虫学研究室的青年教师殷子为博士等在我国海南省发现了昆虫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海南缺翅虫”。日前,殷子为博士等在国际动物分类学期刊《Zootaxa》发表了描述“海南缺翅虫”的学术论文。据了解,缺翅虫是一类稀有的原始昆虫,迄今全球仅记载1属39种,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新华社发(刘晓晶 摄)

链接地址: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29/c_128370138.htm


(供稿、摄影:生环学院、宣传部)

附:背景资料
    缺翅虫是一类原始的稀有昆虫,属于孑遗类群,被称为昆虫纲中的“活化石”。缺翅虫直到20世纪才被发现报道,迄今全球仅记载1属39种,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直到1974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黄复生研究员在西藏察隅地区科考中发现了我国的第一种缺翅虫,定名为“中华缺翅虫”。1976年,黄复生研究员又在西藏墨脱发现了我国的第二种缺翅虫——“墨脱缺翅虫”。缺翅虫在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的发现,催生了一些著名生物地理理论的诞生或发展,诸如“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冰期古生物种的避难所”乃至大陆漂移理论等。已知的这两种缺翅虫均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