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文化进程与当代都市文学高峰论坛在我校举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11-18浏览次数:16137


        11月16日,“都市文化进程与当代都市文学高峰论坛”在我校举行,论坛由上海师范大学当代上海文学研究中心与上海市作家协会理论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此次论坛也是我校60年校庆人文社科系列学术活动之一。


        副校长刘晓敏教授、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马文运秘书长分别代表主办单位致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社科院、上海市作家协会、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市社科院、上海市文联等单位40余名学者与会。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研究员、华东师大中文系殷国明教授分别做主题报告,杨剑龙、栾梅健、郜元宝、王宏图、葛红兵、陈歆耕、许苗苗、郝雨、胡晓军、叶祝弟、袁红涛、刘忠、刘畅等先后发言。发言中,与会学者充分肯定了当代作家在都市文学创作中取得的成绩,也肯定了近年来上海作家在都市长篇小说创作中的实绩,学者们相信随着都市化的进展都市文学创作将获得更大生机与活力。与会学者认为对都市的渴望和追求与向乡村生活的回归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历来就存在着的二条明显线索,无论有多少不适和负面效应,都市依然承载着大多数中国人对于未来的希望,是大多数中国人所渴望已久的“梦想之地”,刺激着他们的欲望和想象,寄寓着他们文化渴望和心理需求。在新一轮都市化大潮中,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对都市梦的重温和继续建构成为一种独特和奇妙的都市化过程和文化建构方式,其本身就成了现代化和现代性的符号和标志,都市文学在中国也获得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崛起机会。

        论坛上,与会学者也意识到,我国当前还处在农村向城镇化、城市向都市化的发展过渡中,我们的直观经验与对都市的真正认识还有一定差距,对都市融入的困难,对都市把握的困难,都市经验和观念准备的不足,地方语言与文化进入文学创作的艰难,对传统文学和传统文化衔接的困境等,必然导致作品对都市批判尺度把握的不易,使都市文学创作在一段时期内存在某种难度。同时,对都市梦的追逐,社会生活形态的变化,必然会导致文学创作形态乃至文学生态的变化,要警惕都市与乡土的人为对立。

       与会学者提出,都市文学创作始终应具有世界眼光、突出都市特性、注重艺术追求、强调精神品格,在都市文学创作中,要坚持对人、人性、心灵、情感及其文化的把握,努力寻找与传统文学及文化的对接点,切近都市生活经验,展示都市的新愿景,关注读者需求,建构乡土与都市相谐的文学生态,反对都市文学对传统乡土文学的压制,要避免等到乡村被都市淹没后又在都市里追寻乡村梦。

        《解放日报》、《文汇读书周报》、《文学报》、《探索与争鸣》杂志社编辑、记者也出席了论坛,20余位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旁听了会议。 

(供稿:摄影:人文学院 作者:荀利波)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