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作为迎接校庆60周年人文社科系列学术活动之一,人类记忆与文明变迁——沪、港、澳“世界记忆工程”学术研讨会在会议中心召开。此次会议由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和澳门文献信息学会联合举办。会议由中心主任孙逊教授主持。“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区议会主席Ray Edmondson先生、项目申报委员会主席Rujaya Abhakorn先生、顾问及发言人朱福强先生,世界记忆项目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Alla Aslitdinova女士、Helen Javis女士,有成功申报经验的澳门文献信息学会理事长杨开荆女士、会长邓骏捷先生、副理事长沈振辉先生,以及国家档案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以及我校的有关学者出席了会议。
党委书记陆建非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代表会议主办方向各位来宾致以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中国语境下文化记忆的宝贵性和重要性,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不仅为世界提供了一面镜子,也为人类保留了丰富的记忆;同时,他表示学校将以此为契机,力争在人文学科领域取得更丰硕的成果,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会上,世界记忆工程组织成员和澳门文献信息学会分别介绍了“世界记忆名录”的性质、作用,以及澳门成功申遗的宝贵经验。Ray Edmondson先生的《历史记忆的属性与世界记忆的哲理》,Rujaya Abhakorn先生的《“世界记忆名录”在世界文明和城市发展研究的潜在用途》,朱福强先生的《记忆、城市发展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三个记忆项目》,邓骏捷先生的《澳门中文文献遗产的特点和价值》,杨开荆女士的《澳门记忆与文献遗产》,分别从世界记忆工程的渊源、意义及其对世界文明、人类历史、城市发展的意义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
研讨会上,我校三位学者也做了精彩发言。苏智良教授的《日军“慰安妇”档案申遗的价值》,以大量来自各地档案馆和实地调查而得的文字、图片资料,介绍了二战时期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及周边国家犯下的强迫受害国妇女充当日军性奴隶的政府犯罪行为,呼吁此类档案申遗,从而有助于完善保存日军“慰安妇”档案,使人类认识到二十世纪残暴的战争给妇女带来的灾难,谴责反人道的罪行,并汲取历史教训。潘悟云教授的《方言——人类身上的一本历史记录》,将方言视作人类记忆的活化石,通过方言资料的收集与解读,建立数据庞大、信息丰富的方言库,并运用特殊的研究工具与方法,唤醒记录于其中的历史记忆,解决包括人类起源和迁徙在内的重大人类学问题。钟翀博士的《地图文化与上海的都市生长记忆——上海城市地图的进化谱系及城市历史形态学研究的展开》,介绍了上海的古地图与近代地图进化谱系,通过对上海苏州河、老城厢这两个新、旧典型地带的图上分析,以及大量的图片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近代以来上海城市急剧扩张的过程。他表示上海古旧地图资料申遗不但能够促进此类文献档案的保护,还可借此推动不同于以往研究中江南市镇线性发展模式的思维方式。
除了我校三位教师,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黄显功主任也作了《尺牍——封存人类记忆的纸上春秋》的发言。他向“世界记忆工程”专家介绍了上海图书馆馆藏文献中最为著名、最具价值的尺牍文献。他指出尺牍作为源于个人和机构的文献产物,封存了宝贵的记忆信息。中国尺牍文献的源流和历代尺牍的研究成果证明,存世的中国尺牍文献是亟待保护的文化遗产,而图书馆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与会专家们对此次会议提出的拟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慰安妇”研究档案、汉语方言库、城市古旧地图、中国古代尺牍和家谱等项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就相关申报工作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
(供稿、摄影:人文与传播学院 作者:张灵)
党委书记陆建非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代表会议主办方向各位来宾致以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中国语境下文化记忆的宝贵性和重要性,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不仅为世界提供了一面镜子,也为人类保留了丰富的记忆;同时,他表示学校将以此为契机,力争在人文学科领域取得更丰硕的成果,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会上,世界记忆工程组织成员和澳门文献信息学会分别介绍了“世界记忆名录”的性质、作用,以及澳门成功申遗的宝贵经验。Ray Edmondson先生的《历史记忆的属性与世界记忆的哲理》,Rujaya Abhakorn先生的《“世界记忆名录”在世界文明和城市发展研究的潜在用途》,朱福强先生的《记忆、城市发展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三个记忆项目》,邓骏捷先生的《澳门中文文献遗产的特点和价值》,杨开荆女士的《澳门记忆与文献遗产》,分别从世界记忆工程的渊源、意义及其对世界文明、人类历史、城市发展的意义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
研讨会上,我校三位学者也做了精彩发言。苏智良教授的《日军“慰安妇”档案申遗的价值》,以大量来自各地档案馆和实地调查而得的文字、图片资料,介绍了二战时期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及周边国家犯下的强迫受害国妇女充当日军性奴隶的政府犯罪行为,呼吁此类档案申遗,从而有助于完善保存日军“慰安妇”档案,使人类认识到二十世纪残暴的战争给妇女带来的灾难,谴责反人道的罪行,并汲取历史教训。潘悟云教授的《方言——人类身上的一本历史记录》,将方言视作人类记忆的活化石,通过方言资料的收集与解读,建立数据庞大、信息丰富的方言库,并运用特殊的研究工具与方法,唤醒记录于其中的历史记忆,解决包括人类起源和迁徙在内的重大人类学问题。钟翀博士的《地图文化与上海的都市生长记忆——上海城市地图的进化谱系及城市历史形态学研究的展开》,介绍了上海的古地图与近代地图进化谱系,通过对上海苏州河、老城厢这两个新、旧典型地带的图上分析,以及大量的图片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近代以来上海城市急剧扩张的过程。他表示上海古旧地图资料申遗不但能够促进此类文献档案的保护,还可借此推动不同于以往研究中江南市镇线性发展模式的思维方式。
除了我校三位教师,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黄显功主任也作了《尺牍——封存人类记忆的纸上春秋》的发言。他向“世界记忆工程”专家介绍了上海图书馆馆藏文献中最为著名、最具价值的尺牍文献。他指出尺牍作为源于个人和机构的文献产物,封存了宝贵的记忆信息。中国尺牍文献的源流和历代尺牍的研究成果证明,存世的中国尺牍文献是亟待保护的文化遗产,而图书馆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与会专家们对此次会议提出的拟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慰安妇”研究档案、汉语方言库、城市古旧地图、中国古代尺牍和家谱等项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就相关申报工作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
(供稿、摄影:人文与传播学院 作者:张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