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我校研究生支教团在广西田阳地区为当地基础教育倾情奉献,奏响了一曲又一曲高亢、嘹亮的青春之歌。五四前夕,新华社广西分社特赶赴广西田阳县,对我校研究生支教团服务当地的事迹进行报道。《新华每日电讯》、新华网等均大篇幅刊登我校研究生支教团相关事迹,人民网、光明网、东方网等主流媒体均进行转载报道。

4月27日,在革命老区广西百色市田阳县永常希望小学,几个留守儿童展示自己的赠品。
日期:2013年4月29日 记者:卢羡婷 摄影:李红军 来源:新华网广西频道
“老师,您能不能不走?”在西部山区广西百色市田阳县,4所贫困乡村小学的孩子再过两个月就要跟他们的支教老师说再见了。
孩子们的苦苦央求,让9位年轻的女支教老师动容了。“我能不能再留下来多教他们一年,他们才一年级,记忆还很模糊,我怕他们以后不记得我了。”石舒婷抽泣着说,“孩子们需要我,我也需要他们。”
石舒婷是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之一,2012年9月,她和其他8个“姐妹”一起来到田阳县,分别在五村乡、玉凤镇、那坡镇、那满镇的中心小学支教。
这群来自大城市的“时髦女孩”如今已变得素面朝天,两三个人挤在一间面积不足20平方米的宿舍里,遇到缺水的日子一个星期才洗一次澡。“以前一周不逛街都难受,现在宁愿节衣缩食把生活费省下来资助学生。”领队刘思驿说。
“老师,上海的小朋友是什么样的?”“老师,牛肉干是什么?吃了会不会口干?”来到山区,志愿者们才知道这里的孩子多么淳朴,多么希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山里娃”对支教老师的需要,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生活的熏陶和未来的启迪。
“本来以为只要教好这里的学生,带给他们一些山里触及不到的知识就可以了,但是来了之后才发现要融入他们的生活,仅靠上课那一点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刘思驿回忆说,刚来到五村中心小学,接手一个宿舍25个学生的管理,发自内心觉得是负担。后来,她爱上给孩子们梳头、盖被子,恋上每晚为孩子们关灯时听到的“goodnight!”。
一天早上,石舒婷在为孩子们分发早餐时,一个孩子喊了声“妈妈”。石舒婷愣住了,若不是朝夕相处,若不是无微不至照顾这些孩子,他们又怎么会喊自己“妈妈”?
五村中心小学副校长何正忠说,学校内宿生有6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失去了父母的照顾,孩子们把感情寄托在了“老师妈妈”的身上。
曾经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如今甘愿为孩子们清洗被排泄物弄脏的衣裤;曾经出门就坐车的“千金小姐”,如今爬石山、踏泥地去学生家里家访……这一切的转变,缘于一句话——“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
今年寒假,志愿者们回到上海的第一件事,就是发起“圆梦广西”的义捐活动。“一个人的力量很微弱,但聚沙成塔,就会凝聚成强大的力量。”她们在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已为当地学生募集共计2万余元的学费、生活费、文具用品、过冬衣服等。刘思驿还和家人结对当地的3个失学儿童,打算赞助他们到完成学业。
志愿者王雪慧感叹道:“一年时间太长,每周16个课时的任务,不断循环往复;一年时间又太短,实际成效跟当初构想差太远,还有很多事情没来得及做。”而让她们欣慰的是,师弟师妹又将接起支教的大旗,陪伴孩子们继续成长。

4月27日,在革命老区广西百色市田阳县永常希望小学,上海师范大学考察团领导在为学校老师发笔记本电脑。

4月27日,在革命老区广西百色市田阳县五村中心小学,上海师范大学考察团与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留影。
当日,上海师范大学考察团到广西百色市田阳县永常希望小学看望该校到田阳支教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并向当地学校赠送14台笔记本电脑,为留守儿童赠送200双运动鞋及学习、体育用品一批。自2009年以来,上海师范大学为支持西部贫困县区的教育事业,连续下派4届研究生支教团共31名志愿者到田阳县玉凤、五村等乡镇小学开展支教活动,累计为该县贫困儿童捐赠物资折合人民币近60万元。
(供稿、摄影:校团委)


4月27日,在革命老区广西百色市田阳县永常希望小学,几个留守儿童展示自己的赠品。
日期:2013年4月29日 记者:卢羡婷 摄影:李红军 来源:新华网广西频道
“老师,您能不能不走?”在西部山区广西百色市田阳县,4所贫困乡村小学的孩子再过两个月就要跟他们的支教老师说再见了。
孩子们的苦苦央求,让9位年轻的女支教老师动容了。“我能不能再留下来多教他们一年,他们才一年级,记忆还很模糊,我怕他们以后不记得我了。”石舒婷抽泣着说,“孩子们需要我,我也需要他们。”
石舒婷是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之一,2012年9月,她和其他8个“姐妹”一起来到田阳县,分别在五村乡、玉凤镇、那坡镇、那满镇的中心小学支教。
这群来自大城市的“时髦女孩”如今已变得素面朝天,两三个人挤在一间面积不足20平方米的宿舍里,遇到缺水的日子一个星期才洗一次澡。“以前一周不逛街都难受,现在宁愿节衣缩食把生活费省下来资助学生。”领队刘思驿说。
“老师,上海的小朋友是什么样的?”“老师,牛肉干是什么?吃了会不会口干?”来到山区,志愿者们才知道这里的孩子多么淳朴,多么希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山里娃”对支教老师的需要,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生活的熏陶和未来的启迪。
“本来以为只要教好这里的学生,带给他们一些山里触及不到的知识就可以了,但是来了之后才发现要融入他们的生活,仅靠上课那一点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刘思驿回忆说,刚来到五村中心小学,接手一个宿舍25个学生的管理,发自内心觉得是负担。后来,她爱上给孩子们梳头、盖被子,恋上每晚为孩子们关灯时听到的“goodnight!”。
一天早上,石舒婷在为孩子们分发早餐时,一个孩子喊了声“妈妈”。石舒婷愣住了,若不是朝夕相处,若不是无微不至照顾这些孩子,他们又怎么会喊自己“妈妈”?
五村中心小学副校长何正忠说,学校内宿生有6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失去了父母的照顾,孩子们把感情寄托在了“老师妈妈”的身上。
曾经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如今甘愿为孩子们清洗被排泄物弄脏的衣裤;曾经出门就坐车的“千金小姐”,如今爬石山、踏泥地去学生家里家访……这一切的转变,缘于一句话——“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
今年寒假,志愿者们回到上海的第一件事,就是发起“圆梦广西”的义捐活动。“一个人的力量很微弱,但聚沙成塔,就会凝聚成强大的力量。”她们在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已为当地学生募集共计2万余元的学费、生活费、文具用品、过冬衣服等。刘思驿还和家人结对当地的3个失学儿童,打算赞助他们到完成学业。
志愿者王雪慧感叹道:“一年时间太长,每周16个课时的任务,不断循环往复;一年时间又太短,实际成效跟当初构想差太远,还有很多事情没来得及做。”而让她们欣慰的是,师弟师妹又将接起支教的大旗,陪伴孩子们继续成长。

4月27日,在革命老区广西百色市田阳县永常希望小学,上海师范大学考察团领导在为学校老师发笔记本电脑。

4月27日,在革命老区广西百色市田阳县五村中心小学,上海师范大学考察团与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留影。
当日,上海师范大学考察团到广西百色市田阳县永常希望小学看望该校到田阳支教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并向当地学校赠送14台笔记本电脑,为留守儿童赠送200双运动鞋及学习、体育用品一批。自2009年以来,上海师范大学为支持西部贫困县区的教育事业,连续下派4届研究生支教团共31名志愿者到田阳县玉凤、五村等乡镇小学开展支教活动,累计为该县贫困儿童捐赠物资折合人民币近60万元。
(供稿、摄影:校团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