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媒体报道我校开展民俗表演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6-06浏览次数:2145


        近日,我校谢晋影视艺术学院主办的“从民俗表演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国际学术研讨会、“‘一零•引领’——民俗表演专场”等活动在校园内掀起了一股传播民俗表演艺术形式、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活动也引起了沪上乃至全国媒体的关注。连日来,东方早报、新民网、新闻晨报、青年报、新闻晚报、新民晚报、上海教育电视台、上海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纷纷撰文报道,人民网、凤凰网、东方网等网站予以全文转载。部分报道摘编如下:

来源:东方早报 2012年5月25日 A08版
标题:非遗传人宁开出租不愿接班 上师大启动学生集体传承解困
记者:韩晓蓉



崇明胜利村,朱雪山在自家门口表演扁担戏。高剑平 早报资料

     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崇明扁担戏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事实上,上海现有1000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入了这种困境。

  为了不让传统民俗文化失传,上海师大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在全国率先启动了80后90后大学生集体传承的新路,希望可以化解非遗无接班人而面临失传的困境。

  白发老者默默坚守

  崇明扁担戏,被第一批列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崇明县中兴镇住着扁担戏的传人朱雪山和其堂弟朱顺发,他们都是从父亲手里接过了扁担戏的手艺,如今两人都已经五十多岁,本来希望传给儿子,儿子虽然学了一点,最后却不愿意继承,“我们半年都没有表演了,一场表演只有四十到五十元的费用,年轻人当然不愿意。”朱顺发的儿子去开出租车了,朱雪山的儿子也在乡里找了别的工作。“我们的扁担戏演了三十年了,但是扁担戏传不下去就可惜了。”朱顺发说。

  除了崇明扁担戏,还有一项闻名遐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港码头号子也同样后继无人,目前还在苦苦坚守的是一群头发花白的长者,无奈之下只能在网上发帖征集接班人。

  非遗进高校引发学生兴趣

  “我们调查了一下,上海有1000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大多数都面临无接班人的窘境。大学应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承担抢救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院长赵炳翔副教授昨天表示,在经过考察之后,谢晋影视艺术学院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既然家族传承面临断层,何不在现在的80后90后大学生中广泛推广,进行“集体传承”,在集体传承的时候如果有一两个兴趣浓厚的苗子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接班人,就可以把上海的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下去。

  上师大老师把学生带到了三林,感受三林舞龙,参观三森绣庄等地方,还把上海港码头号子以及海派魔术请进校园,手把手地教学生。在带领学生们去考察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这些80后90后大学生都大开眼界,“民间还有这样的好东西。”很多学生立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翁敏华教授是著名的民俗专家,她在日本学习过,也经常到韩国进行访问,“在日本和韩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相当重视,大学里都有专门的社团和专业,至少认领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和发扬光大,每到节日都会一个不落地进行宣传和表演。国内这方面的意识还未觉醒,现在应行动起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民俗的东西作为重要支撑。”翁敏华教授表示。

  “我们今年先在嘉定区和浦东新区进行挖掘,接下来还会扩展到上海的其他区县,上海全市都挖掘好后,也希望扩展到全国,我们的目标是化解非遗无接班人而面临失传的困境。”赵炳翔谈及他们的计划,信心满满。

来源:新民网 2012年5月26日
标题:“非物遗”的保护可以在大学中“生生不息”
记者:金真
转载:人民网

        【新民网评】据媒体报道,上海现有1000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例如崇明扁担戏。为了不让传统民俗文化失传,上师大在全国率先启动了80后90后大学生集体传承的新路,希望可以化解非遗无接班人而面临失传的困境。

  我们城市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一些仅在特定区域中流传的文化,常常是一些举世罕见的“稀有产物”。由于自身缺乏繁衍创造的机制与能力,导致掌握非遗文化的人越来越少,甚至更为可怕的是知道、看过非遗文化的人也在快速萎缩,导致一些非遗文化的传承人过世之后这种文化就悄无声息地自动消亡,甚至在历史长河中没有激起一片的涟漪。

  可以说,如果不依靠外力的驱动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则这些城市非遗文化将会被自然无情地淘汰,走向消亡,走入历史的记忆之中。幸而,在国家的重视下,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背景下,在众多文化人士的推动下,2011年6月我国终于颁布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这部法律的出台,是文化立法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对全面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该法律要求“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这一法律精神的指引下,自2011年起上海市文广局就会同市教育委员会举办了“上海学子非遗展馆行”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相结合的活动,全市的非遗进校园活动蓬勃开展,保护传承工作成效显著。

  上海师范大学则在高校中率先挺身而出,致力于并通过切实的行动、宏大的计划来保护上海乃至全国的非遗文化则是为在高校中有效开展非遗保护建立了一个典范,值得我们来深入探究。

  在日本和韩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相当重视,大学里都有专门的社团和专业。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现阶段如果说要专门为非遗文化开设一个大学专业可能还有些过于超前,而开设选修课的形式则比较切合实际。

  笔者建议,我们的每一所大学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结对子”的方式来认领若干项已被市里认定的非遗文化,并以非遗文化的传承人为带头人来建立相应的展示点,开设对应的选修课,进而学校可以通过比一般选修课更为有诱惑的的学分奖励机制来激励我们的学生多多选修这些课程。

  其实,吸引学生来选修只是第一步,并非仅仅只是简单地用学分来换取学生们的喝彩捧场。上海的不少非遗文化其实都是非常具有文化内涵、具有吸引力、适合全民的文化项目,只是自身缺乏一个宣传的平台。而一旦有一个宣传的机会,一个合适的平台,就有能够繁衍生长的能力。

  通过选修课,首先能让学生们对非遗文化有一定的认知,继而激发一定兴趣,再通过兴趣形成一种深入的学习欲望,这样就建立了一个健康的、良性的保护循环。虽说不少非遗文化都需要童子功,本应从小就该练起,但我们的大学课堂集中了我国未来的优秀人才,在上海也有着丰富的大学资源和优秀大学生的生源,一级级的优秀大学生对非遗文化的持续关注也保证了非遗文化保护的基础力量。

  而另一方面,通过大学的非遗文化选修课,即使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才,也至少让我们广大的、未来的主人翁们都记住了这些特色文化,而不会让其在孤独中绝望地绽放并走向消亡。


来源:新闻晨报 2012年5月29日 A19版
标题:1000多种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大学生集体学“非遗”化解失传困境
记者:董川峰
转载:东方网 中国民族宗教网

        上海现有1000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无人传承面临失传,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在全国高校中首个采用“90后”大学生集体传承的方式,将“码头号子”、“海派魔术”、“舞龙”传承人请进校园,让他们手把手教学生,力图化解非遗无接班人面临失传的困境。

多项“非遗”面临失传

       “码头号子”是上海黄浦江畔传唱的劳动者之歌,但随着现代化的机械设备逐渐在码头上应用,码头工人唱号子的越来越少。“现在上海能唱‘码头号子’老码头工人,加到一起也不足10个人,多数人身体不好,不能再唱。为这些‘老码头’们寻找‘码头号子’衣钵传人迫在眉睫。”民俗专家、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翁敏华教授感叹。

        上海的100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已不为人所知,比如进入非文化遗产名录的崇明扁担戏、锣鼓书、竹刻、江南丝竹等等都面临失传的境地。

大学生可选修“非遗”

       “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家族传承,父传儿、儿传孙,但现在这种家族传承出现了断层。为此,我们就设想何不引导大学生来学一学。”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院长赵炳翔表示。

        为此,谢晋影视艺术学院把播音主持系的学生带到了三林,参观三林老街、三林绣庄、内史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90后”大学生在考察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都大吃一惊,“没想到民间还有这样好玩的东西。”很多学生立刻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们还创作了名为“小笼包子奇遇记”的动画片,将首批进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上海小吃展示给大家。

        此后,学院先从“码头号子”、“海派魔术”、“舞龙”入手,将传承人张小冲、陆大杰等请进校园,开设选修课,让学生从传承人那里直接学习“非遗”。

        今年,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将先在嘉定区和浦东新区进行“非遗”的挖掘,接下来还会扩展到上海的其他区县,然后向全国扩展。


来源:青年报 2012年5月30日 B06版
标题:桂林公园、康健公园 有望成非遗驻点表演地
记者:刘昕璐

        “码头号子”是上海黄浦江畔传唱的劳动者之歌,但随着现代化的机械设备的应用,“号子声”越来越少。现在上海能唱“码头号子”的老码头工人,加到一起也不足10个人。事实上,上海现有1000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走入了这种困境。

        对此,上师大提出一种全新的解决思路——上海师大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大学生集体传承的新路,希望可以化解非遗无接班人而失传的困境。上师大还透露,经过此次的学习,学校有意将附近的两个公园作为今后非遗项目的驻点表演场所,进一步扩大影响。

        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院长赵炳翔副教授介绍,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上海有1000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大多数都面临无接班人的窘境,其中包括了名声斐然的“崇明扁担戏”、“上海港码头号子”等。

        在经过考察之后,谢晋影视艺术学院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将这些“绝技”在大学生中广泛推广,进行“集体传承”,在集体传承的时候如果有一两个兴趣浓厚的苗子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接班人,就可以把上海的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下去。

        为此,上师大老师把学生带到了三林,感受三林舞龙,参观三森绣庄等地方,还把上海港码头号子以及海派魔术请进校园,手把手地教学生。

        值得关注的是,经过此次的取经,学校有意将附近的桂林公园和康健公园作为今后非遗项目的驻点表演场所,进一步扩大影响。据悉,6月2日—6月3日,上师大还将举行“从民俗表演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国际学术研讨会。


来源:新闻晚报 2012年5月31日 A1叠14版
标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生师从民俗艺人
记者:张茜茜

        当前,中国民俗文化正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尴尬,我们的大学生能够做些什么呢?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近日举行“从民俗表演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国际研讨会新闻发布会。会上透露,将于6月2日至3日举行 “从民俗表演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国际研讨会。

        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翁敏华教授介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是却面临着青黄不接,找不到接班人的尴尬。以上海为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达1千多项,但大多数的传承人都面临找不到接班人的尴尬,很多传承人的子女都对继承这些文化遗产不感兴趣。不久前,“上海港码头号子”的传承人还在网上呼吁有志青年成为传承者。

        为了演绎出地道的上海民俗风情,上师大谢晋学院组织播音主持班学生到浦东和嘉定参观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并将“上海港码头号子”、“海派魔术”请进校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手把手教导学生。6月2日,大学生们将进行民俗表演,涉及南翔小笼包、节日饮食、春节节俗、叫卖歌、弄堂游戏、三林舞龙、海派戏剧与魔术、上海港码头号子等民俗事项。目前,大学生们已经跟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习艺两个多月。


来源:新民晚报 2012年6月1日 A9版
标题:上海师大谢晋影视学院将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学科研—— 90后大学生“集体传承”本土历史文化
记者:王蔚
转载:人民网

        6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施行一周年。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的大学生们正在加紧排练,准备在2日晚上为市民献上一台从老一辈非遗传人那里学来的精美民俗表演节目。
  
网上招募传人

  为配合“非遗法”实施一周年的宣传活动,一个高水准的“从民俗表演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国际学术研讨会将在上师大举行。正在筹备会议的谢晋影视学院院长赵炳翔颇为忧心地说,据调查,上海有1000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绝大多数都面临无人传承的困境。比如,崇明县的扁担戏被第一批列入了上海非遗名录,当地两位年过半百的传人本想再往下传,但孩子们宁愿开出租车也不肯学。本市还有一个历史悠久的非遗项目——上海港码头号子。“记录着当年上海码头万商云集、繁忙壮观场面的劳动号子,现在也后继乏人。只有一群花甲和古稀老人在小范围聚会时才能找到演唱知音,老人们只得到网上发帖招募愿意学唱的后人。”赵炳翔说。

收藏根植于心

  虽然有了国家法律的“硬保护”,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难度或许要大很多。松江区日前对一万多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内容涉及中国文化遗产日是哪天、文化遗产包括哪些、上海有几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了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新浜花篮马灯舞原名是什么、叶榭软糕始于哪一年等,能答出的学生少之又少。方塔园制作了一块“庆祝松江建县1260年”的展板,不料来看的个别家长竟当着孩子的面责问园方:“解放才多少年啊,怎么会有1260年的历史呢?”

  上海戏曲学会副会长、谢晋影视学院副院长翁敏华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流动的,它的传承载体只能是人。另一个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是,非遗的传承,不是收藏在某个馆里就可以了,它必须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印记在心田里,必须靠口口相传才能得以世代保存。”

学生集体传承

  翁敏华表示,大学应当承担起抢救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并把这项任务融入日常教学和科研之中。于是,谢晋影视学院想到了组织在校90后大学生大面积“集体传承”。老师们把大学生带到浦东三林古镇,感受舞龙艺术的奇幻魅力,还把会吟唱码头号子的老工人请进校园当指导。不到一年时间,如今在上师大校园,已有越来越多大学生会灵巧地制作三林刺绣、会用本地方言演唱锣鼓书、会模仿各色的弄堂叫卖……“如果能从中发现若干个特别有兴趣的年轻人,便可以将他们重点培养成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了。”翁敏华说。

来源:新闻晚报 2012年6月5日 科教A1叠13版
标题:“非遗”需要传人更需要观众——沪上一千多项非物质文化寻找接班人
记者:张茜茜
摄影:何雯亚
转载:凤凰网



上师大谢晋学院学生在进行上海民俗表演

        晚报讯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在日前由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主办的 “从民俗表演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国际研讨会上,专家呼吁:全民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翁敏华教授曾经在韩国和日本留学,她告诉记者,在日韩大学里,基本每个专业都会认领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以韩国为例,他们非常重视民俗表演,每个韩国的大学里都有农乐队,他们在每个节日都会非常活跃地参与表演。在韩国公园,每个星期都有民俗表演。相比之下,我国的高校很少承担民俗文化传播的职责。 ”

        而曾经在日本东京大学做过研究的上师大人文学院院长苏智良教授也表示,很多人对东京的印象是一个现代化大都市,但实际上它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非常到位。在东京,几乎每个社区,一到节日,男女老少都会围绕神社举行各类民俗活动。在日本的电视台,也几乎每天都有民俗活动的节目。

        相比之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是却面临着青黄不接、找不到接班人的尴尬。以上海为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达1千多项,但大多数传承人都面临找不到接班人的尴尬,很多传承人的子女都对继承这些文化遗产不感兴趣。不久前,“上海港码头号子”的传承人还在网上呼吁有志青年成为传承者。

        苏智良教授指出,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做到三点,包括:聚集一支高水平的专家队伍;政府大力支持;全民参与。其中全民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是重中之重。这是因为,非遗需要传人更需要观众,如果不是全民参与,即使救活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它们也终究会消失在时间里。

        上师大谢晋学院院长赵炳翔介绍,为了更好地保护非遗,该学院组织大学生向民俗文化传承人习艺,并举办当代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巡演活动。在上周六举行的首场巡演中,大学生们表演了弄堂游戏、海派魔术、上海港码头号子等民俗事项。接下来,将面向全上海市高校进行校园巡演8-10场,并在各区县,开展民俗表演进社区活动,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到民俗的保护与传承活动中。

来源:青年报 2012年6月5日 B07版
标题: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巡演启动
记者:刘昕璐



学生和老船工一起表演船工号子。本报记者 施培琦 摄
        上海港码头号子、三林舞龙、海派旗袍、海派戏剧与魔术……前晚,由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10级播音主持班学生参与学习和演出的“当代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巡演”拉开帷幕。记者获悉,这台演出将面向上海市高校进行校园巡演8-10场,同时深入各区县、开展民俗表演进社区活动,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到民俗的保护与传承中。

        现场,学生们采用了丰富的表演载体来表现非遗,比如,动画片《小笼包子奇遇记》涉及民俗事项包括了南翔小笼包、节日饮食、春节节俗等;上海弄堂情景肢体剧则涉及了叫卖歌、弄堂游戏、石库门里弄居住民俗等。

        此前,上师大老师专门把学生带到了三林、嘉定,感受三林舞龙,参观三森绣庄等地方,还把上海港码头号子以及海派魔术请进校园,手把手地教学生。在带领学生们去考察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80后”“90后”的大学生都大开眼界,大家纷纷感叹民间还有这样的好东西。

        周末两天,上师大还举办了一个名为“从民俗表演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专家普遍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韩三国的文化交流互动,更是日渐活跃。这些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虽然在数量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保护的质量上,还有有待于向日韩两国学习借鉴的地方。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