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学术成果引发媒体持续关注 李照国翻译研究登上头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6-04浏览次数:3291


       今年以来,有关我校教授学术研究的成果引发媒体的持续关注与深度报道。年初,方广锠教授的敦煌学研究成果;4月份,戴建国教授总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宋笔记》编纂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被各大媒体纷纷在报刊头版、版面头条予以大篇幅的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至今方兴未艾。

        近日,我校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李照国教授主持翻译的中医学领域的成果,再度引起媒体强烈兴趣,《中国社会科学报》头版,《新民晚报》、《新闻晚报》科教卫版头条,以及《文汇报》、《解放日报》、《上海商报》、《上海日报》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各大网站迅速转载,使上海师大学术科研频出成效,教授潜心治学一时成为社会热点,有效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

       有关李照国教授翻译成果的具体报道摘编如下: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2年5月30日 头版
标题:中医术语英文版通过国家审定——已提交世界卫生组织,将推进中医世界范围内的规范化
记者:徐隽

        中医要真正走向世界并有立足之地,建立一套标准化的术语体系是必要前提。日前,中医术语中国国家标准英文版的翻译者、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李照国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医术语中国国家标准英文版已经通过国家审定,并提交世界卫生组织,作为该组织制定传统医学术语国际标准的中方蓝本。

  据李照国介绍,世界卫生组织2008年启动《疾病国际分类(ICD)》第11版的修订工作,其中第23章传统医学国际分类(ICTM),首次将中医纳入国际医疗标准体系中,该标准的制定工作预计将在2015年完成。《疾病国际分类(ICD)》每10年修订一次,至今已修订10版,此前版本均以西医为主,此次在修订第11版时加入第23章的中医标准,主要由于中医的理论体系、临床实践、国际交流都已完备,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应用对各国民众的医疗保健起到了积极作用。李照国说,此次中医国际标准体系的制定对中医来说是划时代的,将使中医进入国际医疗标准体系中。

  据悉,世界卫生组织曾召开会议讨论各国提交的标准化方案和分类模式,其中,中国所提交的《中医国家标准》(英文版)及《中国推荐方案》得到多数国家的认可,将作为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传统医学国际标准的基本蓝本。目前,世界卫生组织主要围绕中、日、韩三国提交的国家标准,对《疾病国际分类(ICD)》第11版第23章的框架结构及其中的术语进行逐条讨论。

  李照国认为,中医术语国际标准的制定,对于中医在世界范围内规范化推进,会起到极大的技术性支撑作用。他指出,过去没有中医术语的英文国际标准,且由于东西方文化、语言含义、生活习惯的差异,使得中医术语在翻译中容易产生误解。西方在翻译中医术语时往往从语言发生学的角度进行意译,然而很多中医术语的内涵在实际使用中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甚至上升到了哲学高度。以对人体器官的理解为例,中医与西医的差异很大,“五脏六腑”在中医中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赋予了人体器官特有的内涵,如“心主神、肝主魂、肺主魄”等,这在西医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李照国自1985年起开始学习、研究和翻译《黄帝内经》。他所翻译的《黄帝内经》于2000年被纳入由新闻出版总署组织实施的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工程。2011年5月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经过专家投票推荐,《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来源:新民晚报 2012年5月24日 A07版科教卫新闻头条
标题:上师大教授李照国完成多项中医文献英译 ——中医术语“国标”提交世卫组织
记者:王蔚
转载:光明网 人民网

        上海师范大学今天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该校外语学院副院长李照国教授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主持翻译的我国1995年和1997年颁布的两个中医国家标准,已通过专家审定,并按要求履行了法定程序,将其作为中医术语英译的中国国家标准提交世界卫生组织,作为其制定传统医学术语国际标准的中方蓝本。

  国际交流难在翻译

  李照国说,上世纪70年代以来,海内外不少学者开始对中医英语翻译,特别是名词术语的翻译进行总结研究,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并制定了一些区域性的标准方案,为“中医用语英译国际标准化(International Standard Nomenclature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简称ISNTCM)”奠定了实践基础。但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和医理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再加上各方对标准化的概念、原则与方法认识不一,使得标准化的研究举步维艰。各国专家对于中医经典用语的翻译及其标准化问题分歧较大。比如,对“脾主运化”是否应该译成the spleen controls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这样的主谓结构形式,目前中外专家的意见很不一致。

  探索总结翻译原则

  目前,李照国教授已经初步完成了ISNTCM的研究工作,并主编了《中医翻译导论》《汉英中医药大词典》等专著。尤其重要的是,他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了不少中医英译的原则。

  ■一是“约定俗成遵之而行”原则如将中医的“泻法”译作pur—gation,将“五行”译作fiveelements,将“经脉”译作meridian,虽然很值得推敲,但由于长期使用,这些译法已约定俗成,改译反而会造成混乱。

  ■二是“理法方药直译为妥”原则比如,中国专家觉得将“风火眼”译作wind-fireeye有些怪异,故提出改译为acuteconjunctivitis,但西方专家却认为这样的译法内含不确,易生歧义,最终还是选择了形象的wind-fireeye,这说明直译的中医用语已得到了较为普遍的接受。

  ■三是“特殊症候适加意译”原则如将类似青光眼的眼疾称为“乌风内障”,将游走性关节痛称为“白虎历节”,直译难解,只好意译,索性将“乌风内障”译作glaucoma,将“白虎历节”译作acutearthritis。

  ■四是“独有概念音译为上”原则比如,中医上既有功能之“气”,也有物质之“气”,既有先天之“气”,也有后天之“气”,这些“气”过去一直意译为vitalenergy,但总感觉意思不清、概念不明,不如音译为Qi直截了当。目前音译的“气”已经为海内外所普遍接受,值得推广。

  内地首译《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素问》与《灵枢》之合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但是,由于该部古文献专业性强,加上用词特别、句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差别甚大,深奥难懂,给中医理论在全世界的传播与发扬带来了不小的困难。特别是现代汉语中的许多词汇,经过演变已不是文献中的古汉语含义,寻找权威的今译本,以正确、充分地理解这些古语所表达的意思,就变得尤为重要。对此,李照国教授自1985年起开始学习、研究和翻译这部千古名典。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他所翻译的《黄帝内经》,在2000年时被纳入国家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工程,《素问》三卷译本和《灵枢》三卷译本,均已在近年相继出版。这也是我国内地译者所翻译的第一部《黄帝内经》全译本。


来源:文汇报 2012年5月25日 03版
标题:上师大教授翻译中医术语,作为国家标准提交世卫组织——“五脏六腑”到底怎么翻译?
记者:李雪林

        中医术语翻译成英语,到底用什么词最恰当?记者昨天从上海师范大学获悉,该校外语学院副院长李照国教授主持翻译的我国1995年和1997年颁布的两个中医国家标准,已通过专家审定,将其作为中医术语英译的中国国家标准提交世界卫生组织,作为其制定传统医学术语国际标准的中方蓝本。预计到2015年,世界疾病国际分类里面将把“中医”纳入。

  “由于中医是根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医学,所以在西方各国语言中,一般都缺乏中医对应语,这就给中医的国际交流造成了很大困难。”李照国说,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海内外不少学者开始对中医英语翻译,制定了一些区域性的标准方案,为“中医用语英译国际标准化”奠定了实践基础。但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和医理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再加上各方对标准化的概念、原则与方法认识不一,使得标准化的研究举步维艰。各国专家对于中医经典用语的翻译及其标准化问题分歧较大。

  李照国先是对趋同的一些译法进行了整理,根据中国文化的解析,从一些有争议的译法中选出最接近的。比如五脏六腑,有个国外的中医把它译作“五个仓库,六个宫殿”,李教授认为,五脏六腑指的是人体的器官,根据音译结合,他翻译为“five-zang-organ”和“six-fu-organ”。

  “有些英译法并不恰当,但已被西方广泛接受,由于语言约定俗成的特性,我们也尊重了这些译法。”李照国教授举例说,比如中医说的“虚”,现在最普遍的译法是“deficiency”,意思是量的减少,但是中医所说的“虚”不是指血量不足,而是血运行的功能不足,如果照此翻译“肾虚”,会让人误以为肾缺了一块。相比来说,“asthenia”更恰当。但因为“deficiency”已经被广泛接受,因此尊重这一译法。

  此外,他还坚持了“特殊症候适加意译”原则,如将类似青光眼的眼疾称为“乌风内障”,将游走性关节痛称为“白虎历节”,直译难解,只好意译,索性将“乌风内障”译作glaucoma,将“白虎历节”译作acutearthritis。

  中国所提交的由李照国教授主持翻译的《中医国家标准》(英文版)及《中国推荐方案》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将作为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传统医学国际标准的基本蓝本。

  据介绍,李照国教授自1985年起,开始翻译国内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他所翻译的《黄帝内经》2000年被纳入由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实施的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工程,《素问》三卷译本于2005年出版,《灵枢》三卷译本于2008年出版。这是我国大陆译者所翻译的第一部《黄帝内经》全译本。
  
        李照国翻译的原则

  ■“约定俗成遵之而行”原则 如将中医的“泻法”译作pur-gati on,将“五行”译作fiveel ements,将“经脉”译作meridi an。虽值得推敲,但已长期使用,约定俗成,改译造成混乱。

  ■“理法方药直译为妥”原则 中国专家觉得将“风火眼”译作wind-fi re eye有些怪异,故提出改译为acutecon j uncti vi ti s,但西方专家却认为这样的译法内含不确,易生歧义,最终还是选择了形象的wind-fi re eye。

  ■“特殊症候适加意译”原则 将类似青光眼的眼疾称为“乌风内障”,将游走性关节痛称为“白虎历节”,直译难解,只好意译,索性将“乌风内障”译作glaucoma,将“白虎历节”译作acutearthri ti s。

  ■“独有概念音译为上”原则 中医上既有功能之“气”,也有物质之“气”,既有先天之“气”,也有后天之“气”,这些“气”过去一直意译为vitalenergy,但总觉得意思不清、概念不明,不如音译为Qi直截了当。目前音译的“气”已为海内外所普遍接受。


来源:解放日报 2012年5月25日 7版
标题:阴阳五脏六腑究竟怎么译?——首个中医英文国标提交世卫组织
记者:徐瑞哲
转载:搜狐新闻网

        阴阳、五脏六腑究竟怎么译?昨天,中国大陆首部《黄帝内经》6卷全译本作者、上海师大外国语学院李照国教授向记者透露,包含这些术语的英文版中医国家标准已提交世界卫生组织,正与日、韩等国提出的相关术语“竞争”,确定最为标准化、国际化的提法。

        世卫组织《疾病国际分类(ICD)》是一部百年标准体系,每十年修订一次,至今已出10个版本。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这一国际标准此前一直以西医为纲,没有中医应有的篇幅。目前,《疾病国际分类》正在修订第11个版本,首次辟出“第23章”:传统医学国际分类(ICTM),以中华传统医药为主。

        为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李照国主持翻译我国此前颁布的两个中医国家标准。历时一年多,这部英文中医国标成为中方蓝本提交世卫。

        李照国等人系统比较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中医药译法,共形成了百万字的中医术语英译标准研究成果。以“五脏六腑”为例,“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胃、胆、大肠、小肠、膀胱、女子胞(子宫)。曾有德国学者取脏(藏)、腑(府)的近音之义,将其译为“5个仓库、6个宫殿”。李照国也认为,中医所谓 “五脏六腑”并非西医解剖学意义上的内脏器官。如“心”,既“主血脉”又“主神”;同样,还有“肝主魂”、“肺主魄”之说。因此,“五脏六腑”在新的英译标准中加入了中国式标记,译为5个“Zang—器官”、6个“Fu—器官”,并对这两种特殊器官进行了定义。

        李照国表示,另一方面,不少中医术语的译名已长期流传,且使用频率较高,在新标准中也约定俗成,不作修改。如“阴阳”一词被译为拼音“Yinyang”,甚至已进入英文词典,成为普通名词。但对于“少阴少阳”、“太阴太阳”等术语翻译,中、日、韩等国学者各有不同版本,还需进一步商榷统一。


来源:上海商报 2012年5月25日 17版头条
标题:上师大外语学院李照国教授数年努力获肯定——中医国标两项英译提交世卫组织
记者:王雅君
转载:和讯网

        昨日,商报记者从上海师范大学获悉,该校外语学院副院长李照国教授经数年努力,现已完成多项中医文献英译和两个中医国家标准的英文翻译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对两个标准的英文版进行了审定,并按照国家标准制定的要求履行了法定程序,将其作为中医术语英译的中国国家标准提交世界卫生组织,作为其制定传统医学术语国际标准的中方蓝本。


2011年3月,李照国教授为上师大师生作讲座。资料图片
  
        让“中医”真正走出去

  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李照国教授是“中医学”科班出身,为了让“中医”真正走出国门,对外传播我国中医文化精髓,李照国教授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承担了国家项目“中医名词术语英语翻译国际标准化研究”,主持翻译了我国1995年和1997年颁布的两个中医国家标准,专门制定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并且耗时20多年完成了《黄帝内经》等中医文献的翻译工作。

  李照国教授表示,中西方医学交流最难之处在于翻译。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和医理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再加上各方对标准化的概念、原则与方法认识不一,使得标准化的研究举步维艰。

  “把中医一些术语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时,意思绝对不能扭曲。”李照国觉得,现在中医翻译问题不少,比如“经络”,不少人翻译成meridian子午线,“子午线是一条人们假想的线,但根据中医理论,经络是实际存在的,这样翻译会引起歧义,让人觉得经络并不存在。”他认为,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隧道”,翻译成“channel”通道较为妥当。

  据悉,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海内外不少学者便开始对中医英语进行翻译,特别是名词术语的翻译进行总结研究,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并制定了一些区域性的标准方案,为“中医用语英译国际标准化奠定了实践基础。但各国专家对于中医经典用语的翻译及其标准化问题的分歧颇多,很难得到统一。”

  完成《黄帝内经》首译

  《黄帝内经》是《素问》与《灵枢》之合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奠定了我国医学发展的基础。

  然而,由于《皇帝内经》作为我们的医学古籍,不仅在用词及句法上与现代汉语有着极大的出入,其医学领域的专业性也成了阻碍其向世界传播推广的障碍。

  据悉,李照国教授自1985年起,便开始学习、研究和翻译这部千古名典。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他所翻译的《黄帝内经》2000年被纳入由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实施的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工程,《素问》三卷译本于2005年出版,《灵枢》三卷译本于2008年出版。这是我国大陆译者所翻译的第一部《黄帝内经》全译本。

  此外,在去年英国曼彻斯特结束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李照国教授全书翻译的医学古籍《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经过专家投票推荐,还成功入选了《世界记忆名录》。


来源:新闻晚报 2012年5月25日 A1叠14版科教头条
标题:教授20年译成《黄帝内经》英文版——向世界传播中医文化 希望有生之年重新翻译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记者:张茜茜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终于有了英文版,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昨天,《黄帝内经》的译者——中医典籍翻译专家、上海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李照国教授接受了晚报的专访,他说他的梦想就是在有生之年,希望能把中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重新翻译,向世界更好地传播宏大精深的中医文化。

        20多年翻译成《黄帝内经》

        走进李照国教授的办公室,入眼便是一大堆他翻译的中医著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他翻译的一套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素问》与《灵枢》之合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奠定了我国医学发展的基础。但是,一直以来,由于该部古文献专业性强,加上用词特别、句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差别甚大,使其深奥难懂,给中医理论在全世界的传播与发扬带来了不小的困难,特别是现代汉语中的许多词汇经过演变已不是文献中的古汉语含义,寻找权威的今译本以正确、充分地理解这些古语所表达的意思就变得尤为重要。

        李照国教授自1985年起开始学习、研究和翻译这部千古名典。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他所翻译的《黄帝内经》在2000年时被纳入国家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工程,《素问》三卷译本和《灵枢》三卷译本,均已相继出版。这也是我国大陆译者所翻译的第一部《黄帝内经》全译本。

       毕业后从零开始学中医

        是什么原因促使李照国教授翻译《黄帝内经》呢?

        “我本科和硕士读的是英文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了陕西中医学院。当时,陕西中医学院对外交流活动很多,经常有同事请我帮忙翻译文章,但是中医文章的翻译与一般的翻译不同,首先它没有什么可供对照的中英文参考资料,其次,翻译者必须要先能看得懂中医的文章才行。这对当时完全没有中医基础的我提出了挑战。”李照国教授说。

        但在挑战面前,李照国教授并没有退缩,他感到要做好这份工作必须要首先懂中医。于是他决定从零开始学习中医。

        “我记得当时一个人身具两重身份,上课时是学生们的英文老师,下课后就去和学生们一起旁听中医的课程。有一天,听老师讲到《黄帝内经》这部书是中医的有字天书,但能读懂的人并不多,更别提把这部书翻译成英文了。也是从那时起,我下定决心要翻译 《黄帝内经》,向世界介绍中医文化。 ”李照国教授说。

        探索总结中医翻译原则

        然而,中医学的翻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中医是根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医学,所以在西方各国语言中,一般都缺乏中医对应语,这就给中医的国际交流造成了很大困难。”李照国说,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海内外不少学者开始对中医英语翻译,特别是名词术语的翻译进行了总结研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并且制定了一些区域性的标准方案,为“中医用语英译国际标准化”奠定了实践基础。但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和医理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再加上各方对标准化的概念、原则与方法认识不一,使得标准化的研究举步维艰。各国专家对于中医经典用语的翻译及其标准化问题分歧较大。为此,李照国教授在翻译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了不少中医英译的原则。

        作为中医典籍的翻译专家,李照国教授还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主持翻译的我国1995年和1997年颁布的两个中医国家标准,已通过专家审定,并按要求履行了法定程序,将其作为中医术语英译的中国国家标准提交世界卫生组织,作为其制定传统医学术语国际标准的中方蓝本。

        如今,李照国教授最大的愿望就是梦想就是在有生之年,希望能把中医学中的四大经典著作做重新翻译,向世界更好地传播宏大精深的中医文化。


来源:上海日报 2012年5月25日
标题:Standard translations for TCM
记者:liangyiwen

        TRADI T IONAL Chi nese Medicine will have standard translations for each term to improve the spread of its theory and benefit more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A local university researcher is leading the translation team for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project, the university’s officials announced yesterday.

        Commissioned by the Stat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Li Zhaoguo, deputy dean of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has made the national standards translation for thousands of TCM terms. The Chinese standards have been submitted to the WHO to make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Li said.

        Expert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often differ about translation of TCM concepts, and Li discusses the standard
translation with experts.
(供稿:宣传部)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