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我校举行志愿者大型访谈“志愿照亮人生路”,我校各个时期的杰出志愿者齐聚一堂,共叙志愿情谊。18年的爱心学校和它的创办者、首批校长, 10年的西部计划和首批参与者, 23年的延安考察团和早期成员,先后参与抗震救灾、奥运会、世博会、世游会志愿服务的学生志愿达人等纷纷来到现场,共同畅谈他们因为志愿服务而改变的人生。校长张民选,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莲华,相关部处领导以及师生代表等也一同来到了活动现场。本次访谈由上海教育电视台著名主持人、1991年起就从事志愿服务的周荃倾情主持。

在志愿服务中传承爱的薪火
近年来,志愿服务在当代青年大学生中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参与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师大青年人的自主选择,志愿生活已经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郁郁葱葱的校园中,志愿文化早已蔚然成风,而志愿文化自觉已在师生心中深深扎根。这种志愿文化自觉成为师大精神的时代传承、成为上海城市精神的精彩诠释、成为雷锋精神的时尚演绎。在师大的校园中,所有的师生都是志愿路上的同行者,志愿精神就像和煦的阳光,照亮每位青年的人生路。
从当初的劳模子女夏令营发展至如今的上海市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爱心学校的创办人、时任校团委书记、现任市国资委纪委副书记的张为民感到由衷地欣慰。他现场展示了珍藏多年的爱心学校教员制服,向学生讲述创办爱心学校的经历:“当年我们在校内举办了一个劳模子女夏令营,这可以说是爱心学校的雏型。1995年暑假,师生们又在上海部分地区举办了10个类似夏令营的中小学生暑期学习班,并正式命名为‘爱心学校’。”回忆起办校之初的艰辛,张为民感到仿佛就在昨日:“第一批爱心学校建立之初是秉承‘为人民服务’,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们的爱心学校不但培养了一批批明日之师,更是开创了一代文明新风。” 第一批爱心学校校长、现任松江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沈雪峰更是与大家分享了当初开办爱心学校无人报名而设摊宣传却受到警察驱逐的趣事。当得知如今爱心学校已遍布上海所有的区县、全国18个省市、还走出国门时,两位老师都深深感到爱心学校对自己的影响之大:“爱心学校在我们的人生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志愿的精神始终伴随着我们的足迹。”同时也表示,如果有机会,非常希望能够重回爱心学校的讲台,再做一回爱心教员。

在志愿服务中树立人生理想
上个世纪80年代,一群师大学生来到了延安革命老区支教,从此开始了一场为期23年的爱心接力。从当初的延安老区到如今覆盖绝大多数西部地区,从当初的十余人考察团到如今参与人数达千余人涵盖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乃至教授博导,从当初的70后学生、80后学生到如今的90后学生,从延安考察团扩大到如今的贵州安龙支教团、云南考察团……参与西部支教志愿服务已成为上海师范大学师生的自觉选择,通过志愿服务,学生们更真切地了解国情、社情、民情,也坚定了自己心中的理想。
外国语学院专业教师、时任外国语学院辅导员杨霞辉在刚刚留校担任时便带队赴延安开展志愿服务考察活动。她讲述了自己从一个支教学生成长为如今的专业从教教师,延安之行给了她许多启发:“支教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当地学生渴望的眼神,这也坚定了我从教的信念。”延安对于商学院副书记康文则意味着更多:“延安一直是我割舍不下的情结,在那里的支教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体悟。”90后学生龚晓菁作为最新一批延安志愿服务考察团成员,则表示延安之行让他打开新的人生之路:“从当初的革命老区到如今快速发展中的现代城市,我感受到了祖国发展,也更热爱我的祖国母亲。作为青年一代,我愿意肩负起我的责任,用青春拥抱时代,服务祖国。”
除了西部地区,我校还有三位国际志愿者奔赴老挝开展志愿服务,他们以自己的努力为国家、为学校赢得了荣誉。我校第一位国际志愿者、校党委组织部老师王正海,我校第一位女性国际志愿者、校研究生团委书记孙励以及在老挝担任国家散打队主教练、后勤采购中心负责人姚金涛都纷纷表示,一年的志愿经历让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受益无穷。
在志愿服务中践行青春使命
春华秋实,漫漫人生旅途中一年的时间不过短短一瞬。但这一年,可以是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可以是从青涩稚嫩到豆蔻梢头;可以是从莘莘学子到职场新秀;也可以是从独善其身到为人父母。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离开都市的繁华,拿出自己人生中宝贵的青春时光,走向乡村和偏远的地区,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和农村发展,用他们的热情和学识,在无垠的田野,播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他们也因此收获了感悟和感动、探得人生真缔,今后无论走向何方,他们内心都将有无穷的能量,他们的背后会有无尽的支持,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一群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西部计划”志愿者。今年是“西部计划”10周年,十年来共有100多名学生参与到了这项工作当中,在新疆、云南等地进行志愿服务工作,服务人数共计1万多人。此外,我校连续5年组织学生参与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至今已组织28人赴广西、内蒙古等地开展支教服务。
首批西部计划组织者、时任校团委老师、现任对外汉语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的唐洁回想起当初报名之时,许多报名者已经回到老家再特地回校的情景,激动不已。首批西部计划志愿者、现任我校学工部行政办副主任的何潇老师以及现任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辅导员宋晨祖都讲述了自己在云南挂职的经历。当何潇讲述自己在云南边陲患上急性阑尾炎时千钧一发,但老乡的关怀与温暖让他,真情实意让许多人泪洒现场。“这份志愿经历让我从此爱上了志愿经历。”当何潇激动地拿出他所经历过的志愿服务的一大串工作证,现场响起了阵阵掌声。宋晨祖在完成西部计划8年后又报名参加团市委的挂职锻炼,赴云南普洱市宁洱县团委挂职。“用不长的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
这样的志愿情结在每位支教的学生身上都有着深深的烙印。曾于2009年—2010年赴广西支教的人文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徐渊就刚刚买好了重回广西的机票。“我们也许无法改变那里教育现状,但我们可以在孩子的心中播下知识的种子,洒下梦想的阳光。知识改变命运,我们正在努力。”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李胜是因为志愿服务而成长的典型。休学2年 当他讲述他想方设法地为当地学生改善学习条件时而经常要走上一晚上向孩子们讲述传统文化,告诉他们知识如何改变命运;他苦口婆心恳求家长让孩子们读书,他去帮助孩子干农活;他义不容辞地保护学生,成为住校孩子的看护人。淳朴的李胜说:“希望更多的同学加入到支教西部的队伍中,共同守候青春的梦想。”

在志愿服务中奉献青春力量
2008年的抗震救灾、北京奥运,2010年的上海世博、广州亚运、2011年的上海世游……在近年的大型事件中,总能看到上海师大志愿者活跃的身影。亲历这些志愿赛事的师生志愿者也来到了现场,共同讲述他们的火红青春。
“每年的志愿服务中,总是会锻炼出一大批优秀的学生。” 现任校团委副书记陈晓虹先后组织、参与了2008年抗震救灾、2010年上海世博、2011年上海世游等一系列重大志愿服务,她最大的感触就是,通过志愿服务,学生们在传递微笑与爱心的同时,也对踏上社会、开始人生又一个新的起点是非常受益。从老师的角度上来说,参与志愿服务也是一种教学相长的机会。”曾先后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志愿者也来到台上,共同朗诵属于我校志愿者的诗歌《志•我们》。
活动最后,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张民选也激动地上台分享自己的志愿经历:“我也是名志愿者,从在农村教书到赴第三世界义教、为贫困国家制定教育方案……志愿事业始终让我满怀激情。”张民选更欣然接受了上海师范大学志愿者服务总队的队服,成为上海师范大学志愿者服务总队的名誉队长。
志愿的时光匆匆而逝,留在志愿者们心中的,无论是友情无论是感恩,抑或是中记忆的片断和离别的泪水,都值得用一生去沉淀和回味这段不一样的生命旅程。他们有的认识自己真正的需要、明确了今后的方向,有的个人获得长足的提升、收获了真情实感,在志愿的道路上,一代又一代的师大师生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多年来,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师大校园内一道温馨亮丽的风景线,成为许多师生内心的一种价值追求,投身火热的基层实践更成为我校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它不仅让志愿服务精神得到继承发扬,也更好地为师生今后人生的规划指明了方向,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供稿、摄影:校团委)

近年来,志愿服务在当代青年大学生中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参与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师大青年人的自主选择,志愿生活已经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郁郁葱葱的校园中,志愿文化早已蔚然成风,而志愿文化自觉已在师生心中深深扎根。这种志愿文化自觉成为师大精神的时代传承、成为上海城市精神的精彩诠释、成为雷锋精神的时尚演绎。在师大的校园中,所有的师生都是志愿路上的同行者,志愿精神就像和煦的阳光,照亮每位青年的人生路。
从当初的劳模子女夏令营发展至如今的上海市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爱心学校的创办人、时任校团委书记、现任市国资委纪委副书记的张为民感到由衷地欣慰。他现场展示了珍藏多年的爱心学校教员制服,向学生讲述创办爱心学校的经历:“当年我们在校内举办了一个劳模子女夏令营,这可以说是爱心学校的雏型。1995年暑假,师生们又在上海部分地区举办了10个类似夏令营的中小学生暑期学习班,并正式命名为‘爱心学校’。”回忆起办校之初的艰辛,张为民感到仿佛就在昨日:“第一批爱心学校建立之初是秉承‘为人民服务’,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们的爱心学校不但培养了一批批明日之师,更是开创了一代文明新风。” 第一批爱心学校校长、现任松江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沈雪峰更是与大家分享了当初开办爱心学校无人报名而设摊宣传却受到警察驱逐的趣事。当得知如今爱心学校已遍布上海所有的区县、全国18个省市、还走出国门时,两位老师都深深感到爱心学校对自己的影响之大:“爱心学校在我们的人生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志愿的精神始终伴随着我们的足迹。”同时也表示,如果有机会,非常希望能够重回爱心学校的讲台,再做一回爱心教员。

在志愿服务中树立人生理想
上个世纪80年代,一群师大学生来到了延安革命老区支教,从此开始了一场为期23年的爱心接力。从当初的延安老区到如今覆盖绝大多数西部地区,从当初的十余人考察团到如今参与人数达千余人涵盖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乃至教授博导,从当初的70后学生、80后学生到如今的90后学生,从延安考察团扩大到如今的贵州安龙支教团、云南考察团……参与西部支教志愿服务已成为上海师范大学师生的自觉选择,通过志愿服务,学生们更真切地了解国情、社情、民情,也坚定了自己心中的理想。
外国语学院专业教师、时任外国语学院辅导员杨霞辉在刚刚留校担任时便带队赴延安开展志愿服务考察活动。她讲述了自己从一个支教学生成长为如今的专业从教教师,延安之行给了她许多启发:“支教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当地学生渴望的眼神,这也坚定了我从教的信念。”延安对于商学院副书记康文则意味着更多:“延安一直是我割舍不下的情结,在那里的支教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体悟。”90后学生龚晓菁作为最新一批延安志愿服务考察团成员,则表示延安之行让他打开新的人生之路:“从当初的革命老区到如今快速发展中的现代城市,我感受到了祖国发展,也更热爱我的祖国母亲。作为青年一代,我愿意肩负起我的责任,用青春拥抱时代,服务祖国。”
除了西部地区,我校还有三位国际志愿者奔赴老挝开展志愿服务,他们以自己的努力为国家、为学校赢得了荣誉。我校第一位国际志愿者、校党委组织部老师王正海,我校第一位女性国际志愿者、校研究生团委书记孙励以及在老挝担任国家散打队主教练、后勤采购中心负责人姚金涛都纷纷表示,一年的志愿经历让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受益无穷。
在志愿服务中践行青春使命
春华秋实,漫漫人生旅途中一年的时间不过短短一瞬。但这一年,可以是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可以是从青涩稚嫩到豆蔻梢头;可以是从莘莘学子到职场新秀;也可以是从独善其身到为人父母。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离开都市的繁华,拿出自己人生中宝贵的青春时光,走向乡村和偏远的地区,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和农村发展,用他们的热情和学识,在无垠的田野,播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他们也因此收获了感悟和感动、探得人生真缔,今后无论走向何方,他们内心都将有无穷的能量,他们的背后会有无尽的支持,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一群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西部计划”志愿者。今年是“西部计划”10周年,十年来共有100多名学生参与到了这项工作当中,在新疆、云南等地进行志愿服务工作,服务人数共计1万多人。此外,我校连续5年组织学生参与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至今已组织28人赴广西、内蒙古等地开展支教服务。
首批西部计划组织者、时任校团委老师、现任对外汉语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的唐洁回想起当初报名之时,许多报名者已经回到老家再特地回校的情景,激动不已。首批西部计划志愿者、现任我校学工部行政办副主任的何潇老师以及现任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辅导员宋晨祖都讲述了自己在云南挂职的经历。当何潇讲述自己在云南边陲患上急性阑尾炎时千钧一发,但老乡的关怀与温暖让他,真情实意让许多人泪洒现场。“这份志愿经历让我从此爱上了志愿经历。”当何潇激动地拿出他所经历过的志愿服务的一大串工作证,现场响起了阵阵掌声。宋晨祖在完成西部计划8年后又报名参加团市委的挂职锻炼,赴云南普洱市宁洱县团委挂职。“用不长的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
这样的志愿情结在每位支教的学生身上都有着深深的烙印。曾于2009年—2010年赴广西支教的人文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徐渊就刚刚买好了重回广西的机票。“我们也许无法改变那里教育现状,但我们可以在孩子的心中播下知识的种子,洒下梦想的阳光。知识改变命运,我们正在努力。”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李胜是因为志愿服务而成长的典型。休学2年 当他讲述他想方设法地为当地学生改善学习条件时而经常要走上一晚上向孩子们讲述传统文化,告诉他们知识如何改变命运;他苦口婆心恳求家长让孩子们读书,他去帮助孩子干农活;他义不容辞地保护学生,成为住校孩子的看护人。淳朴的李胜说:“希望更多的同学加入到支教西部的队伍中,共同守候青春的梦想。”

在志愿服务中奉献青春力量
2008年的抗震救灾、北京奥运,2010年的上海世博、广州亚运、2011年的上海世游……在近年的大型事件中,总能看到上海师大志愿者活跃的身影。亲历这些志愿赛事的师生志愿者也来到了现场,共同讲述他们的火红青春。
“每年的志愿服务中,总是会锻炼出一大批优秀的学生。” 现任校团委副书记陈晓虹先后组织、参与了2008年抗震救灾、2010年上海世博、2011年上海世游等一系列重大志愿服务,她最大的感触就是,通过志愿服务,学生们在传递微笑与爱心的同时,也对踏上社会、开始人生又一个新的起点是非常受益。从老师的角度上来说,参与志愿服务也是一种教学相长的机会。”曾先后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志愿者也来到台上,共同朗诵属于我校志愿者的诗歌《志•我们》。
活动最后,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张民选也激动地上台分享自己的志愿经历:“我也是名志愿者,从在农村教书到赴第三世界义教、为贫困国家制定教育方案……志愿事业始终让我满怀激情。”张民选更欣然接受了上海师范大学志愿者服务总队的队服,成为上海师范大学志愿者服务总队的名誉队长。
志愿的时光匆匆而逝,留在志愿者们心中的,无论是友情无论是感恩,抑或是中记忆的片断和离别的泪水,都值得用一生去沉淀和回味这段不一样的生命旅程。他们有的认识自己真正的需要、明确了今后的方向,有的个人获得长足的提升、收获了真情实感,在志愿的道路上,一代又一代的师大师生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多年来,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师大校园内一道温馨亮丽的风景线,成为许多师生内心的一种价值追求,投身火热的基层实践更成为我校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它不仅让志愿服务精神得到继承发扬,也更好地为师生今后人生的规划指明了方向,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供稿、摄影:校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