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杭两师大主办“新媒体时代的文学阅读与创作学术会议”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5-02浏览次数:2342


        4月28日,上海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现当代文学学科在杭州共同举办“新媒体时代的文学阅读与创作学术会议”,探讨新媒体对当下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的影响。上海师范大学杨剑龙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张直心教授主持会议,来自两所高校的近二十余位学者出席。

        杨剑龙教授认为,网络、手机、数字媒体等新媒体具有信息开放性、传播便捷性、传受互动性等特点,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影响着文学创作和阅读。新媒体拓展了文学创作的领域和类型,也使创作观念发生转变、文学创作形态出现转换。新媒体时代的文学阅读则呈现出浅泛化、图像化、游戏化的特点。从总体上看,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更为自由更加繁盛的时代,文学阅读进入了一个更为自主更加自由的时代。新媒体时代使作家与写家缺乏精品意识,应该强调文学阅读的深阅读精阅读,反对一味阅读图像而忘却了文字阅读,提倡具有理性色彩的学理性阅读。

        张直心教授对网络文学批评进行了分析,认为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鲁迅杂文和语丝派散文。他指出,网络文学批评具有鲜明性、生动性、尖锐性、即时性等特点,能够与传统文学批评形成互补,但也出现了暴力批评和为追求点击率而哗众取宠等缺失。杭州师大斯炎伟教授回顾了网络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认为新媒体文学已经走过了确立身份的阶段,成熟的作家、作品越来越多。因此,对新媒体文学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上,而应当更深入地研究其背后存在的问题。

        上海师大刘忠教授探讨了从杂文到博文、微博的文学空间位移。他认为,博客和微博的出现使得文学更加常态化、大众化,并形成了文体上的突破,更能引发人们思考和参与论争,尤其是微博的出现,凸显了碎片化时代的写作。上海师大钱文亮教授阐述了新媒体的文化意义和文学意义,指出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化平权和文化民主,新媒体文学则在生产方式上具有平民化、即时性、现场性的特点,在传播方式上具有多元化、引导性、便捷性的特点,其接收方式也发生了颠覆性转变,影响着整个时代和不同社会阶层的欣赏习惯。李莉、陈彦、詹玲、徐秀明、俞晓霞、俞世芬、刘畅等学者也先后就网络文学的创作和接受、新媒体与人类文明构造等话题进行了讨论。

(供稿:人文学院 作者:刘畅)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