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三期名师培养工程体育基地揭牌仪式在我校举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4-19浏览次数:2787


        4月19日,上海市第三期教育系统名师培养工程体育基地开学暨揭牌仪式在我校举行。上海市教委王丛春处长、我校党委副书记黄刚,以及师资培训中心、体育学院有关领导出席了仪式。黄刚与王丛春共同为基地揭牌。


        为提高上海市体育教师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进一步加强体育教育后备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我校体育学院在总结前两期“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简称“双名工程”)的基础上,承担了第三期“双名工程”体育基地的建设。

        黄刚在开班仪式上指出,建立体育名师基地是落实《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实施(2011-2015)》主要举措,是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对体育教师的诉求,是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不良状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提高体育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途径。培养和造就一批符合社会要求、能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的体育人才领军队伍已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体育名师基地在我校体育学院的建立将会实现基地学员培养和吸收高级教师学员丰富理论、实践经验,提高我校师范生培养质量的双赢。


        我校名师体育工作室由主持人、学员和导师组成。主持人由体育学院沈建华老师担任。学员采取学校推荐、专家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组织申报,根据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组织专家进行评议,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学高级教师予以培养。同时,基地培养采取导师团制度,每个基地配备5位专家,我校还将聘请校外特级体育教师作为导师组成员。另外,我校体育学院研究生也共同参与其中,以扩大名师培养的影响力和氛围。

        培养内容主要是对学员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以及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在培养方法方面,包括通识培训和基地培养。对于通识性的师德修养、职业价值、综合素养、教育理念、前沿理论等开展集中式的通识的培训,主要采取大师茶座、专家讲座、博士课堂、学术浸润、名校体验、名著阅读、互动研讨等形式。基地培养要突出学员的主体性,采用互动参与的任务式培训,引导学员学会观察、思考、研究、表达,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习惯。即在导师指导下,由导师、学员共同商议,提出有针对性的任务。围绕任务,学员自主学习、研制计划、参与实施,完成任务、形成报告。任务式培训的类型主要有:主持项目、开设讲座、带教新人、研究课题、举办论坛、撰写专著、示范教学,策划活动等,这些也将作为学员的考核标准。

        此外,在基地学习中,也将聘请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专题、培训。在岗位实践方面,学员立足本职岗位,深入参与本校的教育教学科研改革工作;学校要创设学员岗位成才的环境,为学员参与国家或者本市教育改革重大项目搭建平台;择优选送英语应用能力较强且能独立开展研究的学者,赴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作访问学者。在成果推介方面,定期开展“双名工程”论坛,通过多种宣传方式,提升本市教育和优秀学员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并鼓励学员进行专业学位的研读等等。

        开学仪式之后,我校体育学院孙庆杰教授开设了关于美国学校体育介绍的专题讲座。

(供稿:宣传部 摄影:孟群)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