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广锠教授之后 戴建国教授主持的成果引发媒体再度热报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4-17浏览次数:4397


        今年年初,我校方广锠教授等主编的《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作为世界敦煌学研究领域堪称里程碑式的成果被众多主流媒体持续关注,上海师大对科研与人才的重视也成为了《新民晚报》的时论焦点,此事甚至一度引起了中宣部的高层关注。继方广锠教授之后,日前,我校戴建国教授总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宋笔记》编纂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全宋笔记》第五编的出版,引发了媒体对我校教授重大科研成果的再度关注与宣传报道。近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头版,《文汇报》、《新民晚报》教科卫版头条,《解放日报》等都对此进行了大幅的专题报道,不少网站纷纷予以转载,现将部分报道刊载如下: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2年4月16日 头版
标题:《全宋笔记》第五编出炉——笔记文献拓宽文史研究视野
记者:胡言午 李玉

        【核心提示】宋代笔记数量庞大,仅传世的就有500余种,且内容庞杂。笔记记事不受拘束,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领域,直接而真实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的全貌。正因如此,其史料价值也日益为研究者所重视。

  近日,由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戴建国总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宋笔记》编纂整理与研究”首个阶段性成果——《全宋笔记》第五编出炉。该编共10册、200万字,收入宋代笔记文献34种。加上自2003年起陆续出版的前4编,以及预计于2015年完成的后5编,整部《全宋笔记》规模将达百册。在已出版的5编中,大部分文献此前从未被点校整理过,其中不少颇具研究价值。

  针对笔记文献的研究现状及价值,记者采访了文学、历史学、古典文献学、科技史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

笔记文献编纂整理须仔细考辨

  宋代笔记数量庞大,仅传世的就有500余种,且内容庞杂。在近千年的编辑刻印流传中,相当一部分笔记著作已非原貌,存在不同程度的散佚,有的因后人重辑而混乱不堪,亟须仔细考辨,逐一校勘。戴建国告诉记者,此次对《全宋笔记》的编纂整理,把符合笔记体裁的现存宋人笔记尽可能收辑起来,按体例予以编次,进行系统整理。在编纂整理基础上,课题组还将对宋人笔记展开全方位研究,力图深度挖掘宋人笔记的学术价值,探求当时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轨迹。

  在谈到笔记的整理校勘时,上海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李伟国提出,首先要讲究版本,选择好的底本,再与其他版本以及相关的其他文献进行印证校勘。他说,由于笔记不属于正史,涉及人名、地名、职官名等时,表述比较随意,呈现出多样性,需要加以判别。有关史料方面的笔记多涉及宋代的各项典章制度,而其制度又相当复杂,有别于正史史籍中的记载,理解时难度相当大。此外,还有些笔记曾经散佚,需要从前人著作的引用中辑佚。

笔记文献开拓文学阐释新视角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水照认为,《全宋笔记》的编纂整理,不但为宋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更完备的文本,而且为宋代文学的阐释提供了新的视角。

  王水照认为,《全宋笔记》的编纂整理从文学史角度而言对中国散文史研究有特殊意义。他告诉记者,中国散体文的源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应用于正式场合、风格严肃庄重的古文;另一条是笔记小品。唐宋“古文运动”后,中国古代散文在观念上把以应用为主的“官场”文章认作正统文章,而把笔记小品这类文章置于文学殿堂之外,现在看来这是很大的缺点。小品文实则更有文学意味。希望通过对笔记小品的系统整理,发掘出有文学意味的“精品”,给予人更多美学的享受。

笔记史料运用推动史学研究

  笔记记事不受拘束,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领域,直接而真实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的全貌。正因如此,其史料价值也日益为研究者所重视。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华瑞告诉记者,笔记文献的史料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史研究中,因为笔记中保留了国史、长编、汇编、会要等正史史料之外的有关宋人社会生活的大量记载,这些记载生动广泛,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生活和历史人物的认知。李华瑞认为,在将笔记作为史料运用于研究时,需视情况而定:在政治史、制度史研究中,笔记可以起辅助性作用;而在社会史、文化史、文学史研究中,笔记则可以成为比较重要的研究材料。

  在科技史研究中,宋代笔记文献也占有一席之地,宋人沈括的《梦溪笔谈》在科技史上有重要意义。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江晓原认为,宋代留下了大量的科技史料,其中有一定数量存于宋人笔记当中,但是需要加以甄别并置于合理的背景之下,才能在研究中进行恰如其分的使用。他强调,“科学技术”是一种现代观念,因此要理性看待宋人笔记史料中有关科学技术的记载。以《梦溪笔谈》为例,他认为,其中确实记录了很多涉及科学技术的史料,但也有很多神秘主义的记载,这都需要加以判别。

  在谈到笔记史料运用应注意的问题时,李伟国说,有学者认为笔记作为史料应当慎用,由于它往往属于事后追记,脱离了当时的原始档案记录,可能存在偏差,并且带有较强的个人倾向性。在运用笔记史料时,不妨与其他史料加以对勘,方能求得本真。


来源:文汇报 2012年4月12日 教科卫新闻头条
标题:随笔记录宋人生活那些事儿——《全宋笔记》历时10年出至第五编,剩下5编3年内完成
记者:姜澎

        由上海师范大学戴建国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宋笔记》编纂整理与研究”立项以来的首个阶段性成果——《全宋笔记》第五编,日前出版。该成果共计10册,200万字,剩余的5编50册左右将于3年内完成。

  据这一课题的首席专家、上海师范大学戴建国教授介绍,笔记大概算是中国最早的随笔了,因为宋朝的政治氛围和文化氛围都非常宽松,科举规模扩大,读书人急剧增加,所以笔记体散文大量涌现。当时许多名人都加入到了笔记写作的队伍中,比如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就撰有《涑水纪闻》,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撰有《归田录》,苏轼撰有《仇池笔记》,陆游撰有《老学庵笔记》。戴建国教授说:“当时上至士大夫,下至平民,几乎人人都爱写文章,更重要的是在宋朝发明的雕版印刷术,使文章的发表和传播也成为一种可能。”

  宋朝还有很多印刷的小作坊,这些古代的“民营出版社”不管谁写了什么文章,只要付钱都可以印上几十,甚至几百本。因此宋朝书的数量也大大增加。宋代笔记作者和书籍的数量,远远超过了魏晋南北朝隋唐等朝代的总和。据统计,大体完整地保存到现在,或有部分内容保存到现在的笔记类书籍,约有500种,更不要说大量失传的笔记类书籍了。

  笔记的写作者用不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无需关注“春秋笔法”,往往是兴之所至而写,大多数时候记录的是当时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大家熟知的《东京梦华录》,就写了当时首都的繁华,关于市井生活的描写甚至细致到了在集市中有烤鸡、炒蛤蜊等,还有人卖辣菜,至于婚丧嫁娶等也有详细描写。包括各个节气和传统节日都有完整的记载。宋代笔记还有大量考证的作品开了后世考据辨证笔记的先河。而且笔记在文化史、社会史、学术史、科技史等领域的研究价值也是其他文献无法替代的:《梦溪笔谈》、《涑水记闻》、《东京梦华录》等宋人笔记历经千年,至今仍闪烁光芒。

  但是,笔记在传统的四部分类中并没有作为独立的门类文体予以分立,这与笔记的学术价值并不匹配。有些书十分稀少,寻觅极为不便,且版本芜杂,在近千年的编辑刻印流传中,相当一部分笔记著作已非原貌,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散佚,或因后人重辑而混乱不堪、错讹丛生,给使用者带来诸多困难。尚未见学术界有全面系统的同类整理著作问世。关于宋人笔记的研究成果,学界主要集中于某些笔记的内容、作者和文字考辨订正等方面,关注的是某些笔记史料在相关文史研究中的价值。就整个宋代笔记研究而言,已有成果还存在诸多缺失——将整个宋代笔记作为整体进行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见,难以反映宋代笔记的整体面貌,缺乏对宋代笔记学术价值的综合研究评价。

  从2003年起,课题组就对宋代笔记搜集整理和研究,历经近10年才完成5编。而整个课题计划完成10编,将传世并散见于各类丛书的500余种宋人笔记搜集起来,按统一体例整理编纂,并将对宋人笔记进行分课题研究。《全宋笔记》整理出齐后,宋代经整理的文献资料基本上能呈现出完整的概貌,它将连同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单位编纂整理的《全宋诗》、《全宋文》、《全宋词》,构成一个完整的宋代研究资料库。


来源:新民晚报 2012年4月11日 A7版
标题:我国古籍研究与古文献整理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全宋笔记》第一至五编问世
记者:王蔚
转载:深圳晚报 中国教育网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宋笔记》编纂整理与研究”的重要阶段性进展,《全宋笔记》第一编至第五编今天出齐问世。这是我国在古籍研究与古文献整理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

编撰:上师大古籍所

  此项工作由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所承担编撰任务。项目负责人戴建国教授在上午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笔记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宋代是中国古代笔记成熟期。“传世的宋人笔记有500余种,绝大多数分散在各种丛书中。有些书十分稀少,寻觅极为不便,且版本芜杂,错讹丛生,给使用者带来诸多困难。因此,有必要对宋人笔记进行系统整理,只是尚未见学术界有全面系统的同类整理著作问世。”

两个特点:“新”“准”

  据悉,上师大正在进行的《全宋笔记》整理,呈现两个特点。

  ■一是“新”该书中的大多数宋人笔记,系首次经校勘和标点后供世人阅读,比较重要的有张洎《贾氏谭录》、王曾《王文正公笔录》、宋祁《宋景文公笔记》、江休复《江邻几杂志》、曾布《曾公遗录》、苏轼《仇池笔记》、晁说之《晁氏客语》、王钦若《王氏谈录》等。这些笔记有的尽管篇幅不多,但其内容涉及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习俗等,为后人留下了颇有价值的史料,弥足珍贵。

  ■二是“准”参加该书的整理点校者,大都是在中国古代史和古代文学领域,尤其是唐宋文学和史学方面研究成绩卓著者,足以保证该书的整理、标点、校勘,以较高的质量呈现在读者面前。

完成十编:2015年

  该项国家级课题总体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宋人笔记编纂整理,将传世并散见于各类丛书的500余种宋人笔记搜集起来,按统一体例整理编纂。对因版刻流传过程中散佚的笔记条文,尽可能做到收罗无遗;对原书已不存但尚有部分文字留存于其他文献的100多种笔记,进行钩稽辑校。

  第二部分为宋人笔记研究,包括“《全宋笔记》五百种提要”“宋代笔记研究”“宋人笔记视域下的唐五代社会”“《全宋笔记》所见宋代社会生活研究”“宋代笔记的文学史研究”和“宋代笔记语言研究”等。通过6个专题的研究,对宋代文化遗产做全面开发与合理利用。

  戴建国说,将在2015年完成全部十编的《全宋笔记》,整理出齐后,宋代经整理的文献资料基本上能还原出完整的概貌,它将连同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单位编纂整理的《全宋诗》《全宋文》《全宋词》,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宋代研究资料库。


来源:解放日报 2012年4月12日 3版
标题:上海主持整理,文献规模史上最全——《全宋笔记》结集成巨制
记者:徐瑞哲

        处于中国笔记文体成熟期的宋代笔记,为中华人文科技留存了点点足迹。日前,这种不在“经史子集”四部之列的随笔札录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结集为《全宋笔记》最新十册。全书将于2015年出齐百册,收录目前已知的500多种宋人笔记,成书规模1500万字左右,与北大、川大等编纂的《全宋诗》、《全宋词》、《全宋文》等构成一个最完整的宋代研究资料库。

        主持这一重大项目的上海师大古籍所所长戴建国介绍,笔记与史书、传记系列相比,未经官方雕琢,不带“春秋笔法”,也不同于单独成篇的古代文赋,它们以现实视角有闻必录,内容庞杂却充满细节。

        近年来,笔记的多重研究价值被海内外学者重新发现,但全国经整理的宋代笔记只有七八十种,八成以上仍散见于各类古籍丛书中。《全宋笔记》自1999年起便开始整理,前5编50册共收录笔记201种,按成书年代已编至南宋时期,共计863万字,文献规模大大超过了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此前收录的60多种笔记,为历史最全。

        戴建国等人表示,这项编纂整理工程不仅“求全”,而且“求正”,录入错误最少、信实可读的最佳版本。全书付梓后,还计划出版宋人笔记研究书籍,约四五十万字。

(供稿:宣传部)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