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学校2012年学生工作会议的论坛之一,3月17日,以“志愿缔造文化 实践引领发展”为主题的上海青年志愿者论坛举行在我校举行。来自基层不同界别的十家团组织共同签署了“十大跨界共青团组织资源共享协议”,成立十大共青团跨界共享资源联盟。同时,为了进一步深化志愿服务理论研究,我校还成立了上海师范大学慈善与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团市委副书记徐未晚和上海师大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莲华共同为上海师范大学慈善与志愿服务研究中心揭牌。

本次论坛由上海市志愿者协会的指导,由我校和上海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同主办,校团委承办。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团市委、上海多家企事业单位志愿服务工作负责人、民间志愿组织项目负责人等齐聚上海师大,共同探讨上海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校长张民选发来贺信,团市委副书记徐未晚和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莲华致辞。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志愿者处处长闫加伟、上海市民政局公益与志愿服务处处长谢家琛等出席。论坛也引起了沪上媒体的关注,《解放日报》、《青年报》、东方网等均对此进行报道。
校长张民选在贺信中表示,本次论坛紧密结合实践育人的相关主题,对加强上海师大育人理念的推进落实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提升上海师大社会实践的理论研究具有示范作用,更对促进当前城市精神的诠释阐发具有深刻价值。团市委副书记徐未晚在致辞中强调,上海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本次论坛要在探索志愿服务发展的同时,更要对未来青年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等开展基础性工作。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莲华指出,本次论坛的召开就为了进一步研讨志愿服务工作在多元模式背景下的运作机制,强化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强调志愿项目跨界互动与联动。
论坛围绕“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志愿文化的营造”、“志愿服务育人有效性的探索”两大主题展开交流。在“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志愿文化的营造”分论坛上,与会者围绕志愿服务机制的建立与探索进行研讨。同济大学团委副书记崔莹表示,西部志愿者工作是共青团服务大局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高校实践育人的一个有效载体。通过始终注重以人为本,将其与育人工作紧密结合,通过志愿服务这一特殊的载体,通过走进基层、走进人民的实践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提高实践育人的有效性。上海师大教育学院团委书记黄琼萃谈到,爱心学校19年来历久弥新,在师生间均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与爱心学校项目育人机制始终贴近学生成才需求密不可分。2011上海市杰出志愿者张轶超结合自己创办上海久牵志愿者服务社的经历畅谈当代青年的公益责任,他认为,志愿服务就是当代雷锋精神的演绎。在“志愿服务育人有效性的探索”分论坛上,“乡村电脑教室”项目负责人张斌峰通过社会公益青年组织的发展脉络,传达了社会青年对参与公益、服务社会的热忱。黄浦区志愿者协会会长、安利(中国)区域公共事业副总监廖瑛通过企业的公益选择,传达出“公益活动已日渐成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路径”这一讯息。上海师范大学慈善与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祖平畅谈志愿服务研究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思考与探索。他表示:慈善和志愿服务为人们提供了社会参与的机会,帮助人们建立信任和社会网络,促进社会融合与稳定。慈善和志愿组织将会在我国社会建设和人民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点评环节中,市精神文明办志愿者处处长闫加伟说,志愿服务创造了一种新的有效的社会化动员机制和方式,创造了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变革中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创造了一种新的为当代青年人所喜爱和接受的精神时尚。要进一步把握开展青年志愿者工作,就要坚持围绕党政大局和社会发展进步谋划推进青年志愿者工作;坚持尊重志愿者的主体地位,不断调动激发广大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内在积极性;坚持组织化动员与社会化动员相结合,把青年志愿者工作作为加强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动员方式。团市委学校部部长陈立俊表示,高校志愿服务只有坚持贴近学生成才所需,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团市委志工部副部长杨敏表示,要在志愿服务中积极发挥团组织的载体作用,进一步深化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团市委社工部副部长霍井轶则表示,志愿服务已经成为青年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路径之一,只有做好相关保障工作,才能激发更多人的参与。上海市民政局公益与志愿服务处处长谢家琛则表示,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已经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对该领域的现象分析与理论建立已经成为重要的促动力。上海师大建立慈善和志愿者服务研究中心将会进一步提升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领域的规范度。上海伦理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周中之则认为,青年时代是形成人生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从事志愿服务能有效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选择志愿服务,是让有限的生命绽放无限的光辉。从事志愿服务,是把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个人发展紧密结合,也是实现个人价值之所在。
论坛闭幕式上,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哲学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教授陈卫平进行了总结发言。他指出,志愿服务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做到“组织的制度化规范与精神凝聚力的结合、个体的修身实践与社会的价值导向的结合,学生的‘讲爱心’与老师的‘讲奉献’结合”,从而实现“在日常生活中提升境界,在举手之劳中培养德行”。志愿服务不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优秀传统的弘扬,也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现代美德。

为进一步加强共青团组织之间的合作,拓展共青团工作的外延与内涵,推动共青团事业的发展,共享丰富的教育资源,来自基层不同界别的十家团组织倡议建立“十大共青团跨界共享资源联盟”,以实现青年发展平台延伸、青年教育资源扩充、青年文化对接。联盟通过合作共建,深入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以青年实践基地为基础,深入开展对青年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互动利用丰富的科研资源和社会资源方提供帮助。作为联盟发起者之一的上海师大团委,更把联盟合作的内容延伸到常规工作中。校团委负责人举例介绍到,学校团委将与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团委合作,发挥上海师大旅游学院会展专业的优势开展合作。同时,还会针对不同的展会性质派出相关学科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例如在食品类会展中,安排食品安全专业的同学进行志愿服务,同时也是一种实战性很强的教学实践机会。这也与教育部‘实践育人’的要求不谋而合。此外,学校团委还将与住房保障局团委、上海计生委团委、上海农商银行团委合作,组织专家为青年教师购房、经适房、贷款子女入学等政策进行解读。除了积极对接社会资源外,上海师大还积极将社会志愿服务资源引入校园。例如与上海青年家园合作,将相关项目引进校园丰富校园文化,也填补了远郊办学带来的资源短板。此外,上海科技团工委、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团委负责人表示,也将积极把相关科研课题与上海师范大学慈善和志愿者服务研究中心深度契合,利用好高校学术优势,形成志愿服务的系统研究。

论坛上,上海师范大学慈善和志愿者服务研究中心的成立则标志沪上对志愿服务理论研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该中心是以慈善伦理与慈善文化研究、慈善事业政策与实践研究等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机构。它将依托我校各学科的优势,综合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律等多学科智慧,为慈善研究提供宝贵的学术资源,有利于实现慈善方面跨学科、多元化的研究成果;同时紧密联系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学校团委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等实践优势,组建学生研究团队,丰富人才培养方式,注重社会及国际慈善活动的交流,紧密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增强学科优势,真正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互结合,为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论坛的成功举行为上海市未来志愿服务开辟了新的工作方法和途径,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志愿服务风尚;对未来大力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提供了借鉴和良好合作基础,创造了新的机遇。
(供稿:校团委 摄影:孟群)

本次论坛由上海市志愿者协会的指导,由我校和上海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同主办,校团委承办。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团市委、上海多家企事业单位志愿服务工作负责人、民间志愿组织项目负责人等齐聚上海师大,共同探讨上海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校长张民选发来贺信,团市委副书记徐未晚和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莲华致辞。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志愿者处处长闫加伟、上海市民政局公益与志愿服务处处长谢家琛等出席。论坛也引起了沪上媒体的关注,《解放日报》、《青年报》、东方网等均对此进行报道。
校长张民选在贺信中表示,本次论坛紧密结合实践育人的相关主题,对加强上海师大育人理念的推进落实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提升上海师大社会实践的理论研究具有示范作用,更对促进当前城市精神的诠释阐发具有深刻价值。团市委副书记徐未晚在致辞中强调,上海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本次论坛要在探索志愿服务发展的同时,更要对未来青年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等开展基础性工作。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莲华指出,本次论坛的召开就为了进一步研讨志愿服务工作在多元模式背景下的运作机制,强化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强调志愿项目跨界互动与联动。
论坛围绕“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志愿文化的营造”、“志愿服务育人有效性的探索”两大主题展开交流。在“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志愿文化的营造”分论坛上,与会者围绕志愿服务机制的建立与探索进行研讨。同济大学团委副书记崔莹表示,西部志愿者工作是共青团服务大局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高校实践育人的一个有效载体。通过始终注重以人为本,将其与育人工作紧密结合,通过志愿服务这一特殊的载体,通过走进基层、走进人民的实践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提高实践育人的有效性。上海师大教育学院团委书记黄琼萃谈到,爱心学校19年来历久弥新,在师生间均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与爱心学校项目育人机制始终贴近学生成才需求密不可分。2011上海市杰出志愿者张轶超结合自己创办上海久牵志愿者服务社的经历畅谈当代青年的公益责任,他认为,志愿服务就是当代雷锋精神的演绎。在“志愿服务育人有效性的探索”分论坛上,“乡村电脑教室”项目负责人张斌峰通过社会公益青年组织的发展脉络,传达了社会青年对参与公益、服务社会的热忱。黄浦区志愿者协会会长、安利(中国)区域公共事业副总监廖瑛通过企业的公益选择,传达出“公益活动已日渐成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路径”这一讯息。上海师范大学慈善与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祖平畅谈志愿服务研究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思考与探索。他表示:慈善和志愿服务为人们提供了社会参与的机会,帮助人们建立信任和社会网络,促进社会融合与稳定。慈善和志愿组织将会在我国社会建设和人民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点评环节中,市精神文明办志愿者处处长闫加伟说,志愿服务创造了一种新的有效的社会化动员机制和方式,创造了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变革中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创造了一种新的为当代青年人所喜爱和接受的精神时尚。要进一步把握开展青年志愿者工作,就要坚持围绕党政大局和社会发展进步谋划推进青年志愿者工作;坚持尊重志愿者的主体地位,不断调动激发广大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内在积极性;坚持组织化动员与社会化动员相结合,把青年志愿者工作作为加强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动员方式。团市委学校部部长陈立俊表示,高校志愿服务只有坚持贴近学生成才所需,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团市委志工部副部长杨敏表示,要在志愿服务中积极发挥团组织的载体作用,进一步深化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团市委社工部副部长霍井轶则表示,志愿服务已经成为青年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路径之一,只有做好相关保障工作,才能激发更多人的参与。上海市民政局公益与志愿服务处处长谢家琛则表示,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已经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对该领域的现象分析与理论建立已经成为重要的促动力。上海师大建立慈善和志愿者服务研究中心将会进一步提升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领域的规范度。上海伦理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周中之则认为,青年时代是形成人生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从事志愿服务能有效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选择志愿服务,是让有限的生命绽放无限的光辉。从事志愿服务,是把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个人发展紧密结合,也是实现个人价值之所在。
论坛闭幕式上,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哲学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教授陈卫平进行了总结发言。他指出,志愿服务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做到“组织的制度化规范与精神凝聚力的结合、个体的修身实践与社会的价值导向的结合,学生的‘讲爱心’与老师的‘讲奉献’结合”,从而实现“在日常生活中提升境界,在举手之劳中培养德行”。志愿服务不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优秀传统的弘扬,也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现代美德。

为进一步加强共青团组织之间的合作,拓展共青团工作的外延与内涵,推动共青团事业的发展,共享丰富的教育资源,来自基层不同界别的十家团组织倡议建立“十大共青团跨界共享资源联盟”,以实现青年发展平台延伸、青年教育资源扩充、青年文化对接。联盟通过合作共建,深入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以青年实践基地为基础,深入开展对青年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互动利用丰富的科研资源和社会资源方提供帮助。作为联盟发起者之一的上海师大团委,更把联盟合作的内容延伸到常规工作中。校团委负责人举例介绍到,学校团委将与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团委合作,发挥上海师大旅游学院会展专业的优势开展合作。同时,还会针对不同的展会性质派出相关学科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例如在食品类会展中,安排食品安全专业的同学进行志愿服务,同时也是一种实战性很强的教学实践机会。这也与教育部‘实践育人’的要求不谋而合。此外,学校团委还将与住房保障局团委、上海计生委团委、上海农商银行团委合作,组织专家为青年教师购房、经适房、贷款子女入学等政策进行解读。除了积极对接社会资源外,上海师大还积极将社会志愿服务资源引入校园。例如与上海青年家园合作,将相关项目引进校园丰富校园文化,也填补了远郊办学带来的资源短板。此外,上海科技团工委、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团委负责人表示,也将积极把相关科研课题与上海师范大学慈善和志愿者服务研究中心深度契合,利用好高校学术优势,形成志愿服务的系统研究。

论坛上,上海师范大学慈善和志愿者服务研究中心的成立则标志沪上对志愿服务理论研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该中心是以慈善伦理与慈善文化研究、慈善事业政策与实践研究等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机构。它将依托我校各学科的优势,综合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律等多学科智慧,为慈善研究提供宝贵的学术资源,有利于实现慈善方面跨学科、多元化的研究成果;同时紧密联系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学校团委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等实践优势,组建学生研究团队,丰富人才培养方式,注重社会及国际慈善活动的交流,紧密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增强学科优势,真正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互结合,为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论坛的成功举行为上海市未来志愿服务开辟了新的工作方法和途径,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志愿服务风尚;对未来大力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提供了借鉴和良好合作基础,创造了新的机遇。
(供稿:校团委 摄影: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