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文科再获多项省部级课题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10-12浏览次数:3249


        在日前公布的2011年度上海市级项目中,我校获得11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7项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资助总经费为97.4万元。

        获得资助的11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分别是:对外汉语吴为善的“汉语‘重轻型’韵律模式的整合效应及其认知解释”、曹秀玲的“现代汉语话语标记研究”,人文学院钟翀的“基于早期近代地图的江南古城空间结构复原及城市形态研究(1870-1919年)”、吴俊范的“上海城市化时期水网与聚落变化的空间过程研究(1843-2010)”,外国语学院武新玉的“中国古典诗歌的西译与传播(1912-1963)—以W.C.威廉斯为代表”、王长国的“美国犹太作家辛格文学作品中的敬畏伦理研究”等6项为一般课题;商学院黄静的“房价波动、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选择: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人文学院朱旭强的“越南古代汉文小说中的汉文化研究”2项为青年课题;法政学院商红日的“坚定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研究”为系列课题;学报王正平的“公共政策的道德影响评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导向”为特别委托课题;特聘教授陈伯海的“唐诗学建设工程”为重大课题。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是在一般课题、青年课题、中青班课题的基础上于2005年增设的,其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加大投入力度,鼓励原创研究,催生与积累重大优秀成果,促力作、出精品,进一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我校曾于2005年、2009年获得过此类项目。2011年,在特聘教授陈伯海先生带领和指导下,聚集人文学院多名教授组成的研究团队,申报的“唐诗学建设工程”获准立项,经费资助总额20万元。历代文人学士对唐诗做了大量阐释与研究工作,积累了极其丰厚的成果,且已形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唐诗学”。“唐诗学建设工程”课题以系列专书的形式从方方面面整合历史资料,加以条贯的编次整理,逐步上升到学理层面,从而建立起适合新时代需要的唐诗学学科体系,促使研究工作登上新的台阶。

        获得资助的7项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分别是:教育学院崔丽莹的“青少年合作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范为桥的“中学生心理韧性的社会认知理论模型建构与介入研究”、张晓峰的“教育家办学的保障机制研究”等3项为重点项目,同时也被列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学专项课题;教育学院胡国勇的“国际大都市比较视野中的上海高等教育国际化配套政策及服务体系研究”、吴念阳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困难帮助对策及‘大带小’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刘俊升的“儿童同伴群组的结构、组织与功能:一项两年的追踪研究”、法政学院赵银亮的“上海大学生国际素养的创新培育与实践载体研究”等4项为市级项目。

        此外,外国语学院赵飞申报的“中国小学生英语学习互动反馈研究”被立项为2011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外语教育研究专项课题。

(供稿:社科处 作者:徐松如)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