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教育时报》头版整版报道我校教师教育新举措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9-28浏览次数:3302


        9月20日,“国际组织与教育发展”高峰论坛在我校举行。《中国教育报》、《文汇报》、《解放日报》、《东方教育时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上海日报》、教育电视台多家媒体前来报道。借此机会,《东方教育时报》记者对我校校长张民选,就教师教育、大学发展之道等问题进行专访。9月28日,该报头版以整版篇幅刊登了我校教师教育的新举措以及张民选校长访谈。详见下文:




来源:东方教育时报 2011年9月28日 01版 头版
标题:上师大尝试教师教育创新 试点免费师范生“世承班” 与区县合力推动培养机制转变
记者:荀澄敏 方林建


        在新任校长张民选的积极倡导下,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将小学和学前教育两个专业方向的各20名免费师范生单独编班,进行“世承班”试点,旨在将他们培养成“师范生中的最杰出者”,并带动师范教育改革。作为全国省属师范大学中第一家招收免费师范生的大学,上师大承担了国家“10+10+27”工程中的免费师范生教育体制改革项目,重点加强师范教育中的基本素养培养和实践环节。

  “世承班”以上师大首任校长廖世承先生的名字命名,希望以此激励师范生传承他一生办教育的精神。廖世承是上海著名的教育家,曾起草确定了“6334”的中国现代学制,抗战时期曾创立中国唯一的国立师范学院,解放后任上海师范学院院长。

  “上师大之前没有把免费师范生培养作为一个专项,没有着眼于培养优秀教师。”新任校长张民选经过几个月的调研后,决心改变“每个专业里零星安排几个人,撒胡椒面式”的培养模式,通过“世承班”试点,逐步实现免费师范生按不同届别实行差异化培养。“我的设想是,每一届免费师范生的学习专业相对统一,也许今年重点培养语文、美术、体育教师,到明年,音乐、数学、物理教师的需求多了,我们再集中办几个班。”

  据了解,新试点的“世承班”将在基本素养和实践教学方面着力突破,强化外语训练和教学基本技能演练。实践教学体系将贯穿整个大学学习期间,包括教学观摩、见习、研习,目的是让学生增强职业认同感,体验教学流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教师,进入“世承班”的免费师范生们还将有机会到海外学习,包括为期半年的综合海外学习和短期海外见习、实习。为此,在本科低年级阶段,学校将强化学生听力、口语训练,组织学生观摩常青藤名校相关专业公开课录像,组织学生参加国际通用英语水平考试,为海外学习打好语言基础。

  与区县合力培养优秀教师,是“世承班”的另一大亮点。据张民选介绍,目前上师大已经与长宁、普陀等多个区县建立联系,共同推动免费师范生培养机制的转变,长宁区已经承诺给予经费投入。张民选强调,今后在师范教育改革中,上师大将想办法把本科、硕士、博士等学段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科和专业建设结合起来,并重点研究中小学的改革,让师范生学到最新东西,真正成为好教师、卓越教师。



来源:东方教育时报 2011年9月28日 头版
标题:张民选:转动大学魔方
专访记者:荀澄敏 方林建



        今年年中从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调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的张民选,迎来主政上师大的第一个学期,开始转动大学魔方。在市教委任职期间,张民选曾参与高考改革探索,承担国家和上海《教育规划纲要》的编写任务,组织上海学生参加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在基础教育领域取得丰硕成绩。在出任市教委副主任之前,张民选曾在上师大当副校长,如今回到“故地”,张民选筹划了哪些新举措来推动上师大的改革与发展呢?记者就此对其进行了专访。

  “做好服务   地方队也坐前排”

  “我觉得有两句话可以概括上师大的使命:一是要造就卓越教师,二是要培育都市新人。”在被问及上师大的发展着力点时,张民选强调名师培养以及延续服务社会需求这一传统的重要性。

  “现在的大学已经成为多面体。单就上师大来说,它不再仅仅是一所师范院校,它已经发展成一所综合性大学。”据张民选介绍,目前上师大学生中仅有25%读师范类专业,其余75%分别就读于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各门学科。

  调任上师大校长之后,张民选立即深入基层,进行了几个月的调研。在这过程中,他逐渐摸清学科建设与城市发展能碰撞出“火花”的交点。“我今年4月曾陪韩正市长会见外宾,当时韩市长说‘上海有成千上万的高楼,几百公里的地铁线中有六七百万人出行’,所以他承受着很大的安全压力。上师大的环境学科就可以为大都市的防灾消灾服务,”张民选一一举例说,“我们还能提供都市文化教育;现在的人都爱旅游,我们有旅游学院……”

  在不久前召开的2011秋季高校党政负责干部会议上,韩正市长形象地指出:“沪上高校的几列纵队要全体向右转,让所有高校都能露脸。”张民选对此深表赞同。他表示,上师大将差异发展,凸显优势,抓住“地方队坐头排”的良机。

  “上师大的语言学专业是沪上公认的排头兵,甚至超过‘985高校’;学校拥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比部分‘211高校’还多……”张民选不无自豪地列举上师大的种种优势,“今后,有些专业要冲高端,必须培养优秀学者;有的专业,要敦促他们产学研结合;有的专业,可以借由国际合作实现发展……我们也要让每个院系都找到合适定位,都有服务地方和国家发展的机会,也都有露脸机会。”

  “培育名师   师范教育才能突围”

  “今天的师范教育,主要问题已经不在于培养了多少数量的教师,而是在于如何培养出好教师、卓越教师。”作为一所师范类大学的校长,张民选认为师范教育应该推动改革,把培养重点从规模转变到质量上来,“当前上海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缺教师,而是缺好教师。”

  张民选此前曾特地作过一次调研,发现上海每年有超过一万二千人考出教师资格证,很多非师范类学生纷纷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上海每年需要多少新教师呢?仅仅4000名左右。”张民选承认,教师培养途径的多样化是好事情,他作为师范大学的校长,也意识到当前师范教育陷入一个大包围圈中。“一万二千人中选四千人,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师范教育如果不进行改革,所培养的学生将难以走上讲台,体现出教育价值。”

  无论是在高校,还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张民选对教师教育都十分看重,甚至以此著称。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让他坚定地认为,非培养卓越教师,师范教育无以突围。“我们自己对上师大教师教育的定位就是做精,做优,做强。”据了解,继试点免费师范生“世承班”之后,张民选正酝酿“本科教育+见习教师规范培训+硕士教育”的培养模式(即“4+2”模式)和更大范围的师范教育改革。

  “教育国际化   上师大要走特色路”

  采访当天,上师大正在举办“国际组织与教育发展”高峰论坛,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世界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的教育官员,以及来自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等部门的专家学者们,正就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展开研讨。上师大会不会经由与相关国际组织在教育领域开展合作,探索出教育国际化的特色之路呢?张民选表示有这种可能。

  举办这样高规格的国际高峰论坛,张民选有意让本校的青年学者经受考验,张民选还非常希望为他们创造机会到一些国际组织中学习。他打算明年开办“国际组织与教育发展”研究生暑期学校,预计招收40名~50名青年学者。“届时将邀请那些有国际组织工作经验的人来为他们授课,同时也创造机会让他们到相关国际组织历练。”张民选还积极鼓励青年教师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的留学基金,今年已有12人申请。

  “上师大目前共有超过2500名外国留学生,其中攻读学位的留学生超过900名,这在地方高校中规模已经较为庞大,”张民选介绍说,“但高等教育国际化不光是引得进来,还要走得出去。我们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能力的学生,让他们能接受英语订单,能去巴西采购,能到美国去销售,能与各国专家共商世界教育发展大计……”

  张民选初步规划了上师大师生参与国际交流的规模——希望10%的学生在求学期间拥有海外游学经历,每年有超过800人次的师生出国进修、访问和参加学术会议。张民选认为,上海高等院校发展一定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

  对 话

  时 报: 当前的教师教育有什么特殊之处?

  张民选 :就上海来说,当前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缺教师”,而是缺好教师。

  时 报 :目前上师大有75%学生就读非师范类专业,您如何看待对他们的培养?

  张民选 :培育都市新人,是上师大这样一所地方性大学最重要的使命。我国要从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国家发展成以城市人口为主的现代化国家,培养都市新人非常重要。


(供稿:宣传部)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