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报:国际大都市需要宽松、多元的文化氛围 ——上师大举办“城市跨文化交际能力—全球城市的重要标杆” 研讨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6-09浏览次数:2028


来源:社会科学报 
标题:国际大都市需要宽松、多元的文化氛围——上师大举办“城市跨文化交际能力—全球城市的重要标杆” 研讨会
记者:杜鹃

        在未来30年的建设目标中,上海将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转变为全球城市。2014年,上海多次组织专门研讨会,聚焦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讨论如何在迈向全球城市的过程中,推进产业升级与竞争力提升。然而,如何成为全球城市,对于上海是一个急迫而又新鲜的课题,而城市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即是全球城市的一个重要考量。6月4日,上海市欧美同学会 • 上海市留学人员联合会上海师范大学分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主办了“城市跨文化交际能力——全球城市的重要标杆”研讨会。来自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上海师范大学海外孔子学院、上海大学、中国日报21世纪教育传媒、英孚(EF)教育集团、荷兰皇家跨文化研究院、上海市川沙中学等众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提高城市的整体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就此议题为政府管理和规划部门建言献策。

        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上海分会会长、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上海师大分会会长陆建非教授以“上海建设全球城市视域下的公共空间规范重塑”为题作了主题发言。他以2014年12月31日外滩迎新年踩踏事件为切入点,论及空间文化行为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我们研究不深、探索不力的一个内容。从公共空间行为的规约及管理的角度去审视此悲惨事件,不难看出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在空间文化行为方面暴露出明显的短板。陆建非教授阐述了“空间行为学”的来龙去脉,解释了何为“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以及基于市民行为规范的城市公共空间,以详实的数据和鲜活的例证盘点了上海城市公共空间的常见乱象。深刻而又生动的剖析了一些典型案例,提出了“行人是弱势群体”、“广场舞的症结在于没有使公共空间内每个人的利益最大化”、“成熟的汽车文化杜绝‘路怒症’”等观点,并对上海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文明水平和管理水准、提升市民的“公共空间意识”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作为一名曾经在日本留学多年、近年又在日本孔子学院任中方院长的施永达教授一直关注和思考着日本东京、大阪等城市文化对这些大都市发展的影响。他着重谈了三个问题:第一、国际大都市丰富的历史文化为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二、宽松、多元的文化氛围是国际大都市文化发展的肥沃土壤。第三、人、人才、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创新人才是国际大都市文化发展的关键。他指出日本能够成为世界上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最快的国家除了人才之外,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日本有大量研究人员能够将最新的科学技术以最短的时间翻译成日语。他认为,人才的汇集和流动,为东京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上海和东京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有些方面的做法还需向东京学习借鉴。

        荷兰皇家跨文化研究院中国总代表邓文东博士总结了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作为全球多元文化之城的多元化、开放性及容忍的精神。对其文化、历史传承、信仰以及生活方式进行了介绍。他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上海全球城市建设提出了建议:一是提高普通民众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政府宣传、网站、媒体、在线学习课程等。二是建立与外国人社区的沟通渠道–加深理解(不再是孤立的岛国)。三是加强高等教育中的跨文化沟通培训(跨文化、国际商业能力,强调的是能力建设而非书本知识)。四是对一些新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研究。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庄恩平教授从跨文化思维视角提出与分析我国正面临着四大跨文化挑战:一是新闻传播面临跨文化挑战;二是“一带一路”面临跨文化挑战;三是公共外交面临跨文化挑战;四是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跨文化挑战。他指出,应对挑战需学习与借鉴欧洲跨文化城市范例,开展全面跨文化教育,提升全球城市的软实力,即跨文化能力,培养城市跨文化能力,造就一大批跨文化能力人才,为上海全球城市预备足够的跨文化能力人才。基于跨文化研究,他勾画出全球城市跨文化思维与能力的框架与跨文化能力模型、全球城市跨文化思维与能力框架。最后提出两点建议:第一提升全球城市软实力刻不容缓。第二加快跨文化能力人才培养步伐义不容辞。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戴晓东博士指出,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跨文化交际需要海纳百川、多元包容。他从理论视角出发,认为交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核心议题之一,所有研究都围绕它展开,也以它为目标。他重点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共识,城市跨文化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涵盖的三个基本的维度、两个行为主体、个人层面的三个维度、组织层面的三个维度、政策导向、跨文化交流的原则与规划,等等。

        英孚(EF)教育集团青少年部总经理兼副总裁白皎宇在研讨会上指出:没有上海的英语基础,就不会有上海过去30年的全球化经济发展进程和未来成为国际金融、经济、文化中心的显著地位。她认为英语化是上海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英语化将进一步构筑和强化上海作为国内和国际经济金融交流的桥梁地位。同时,也是由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必然趋势。白皎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了英语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的显著特点就是多文化、多国籍和多种族,如果积极鼓励使用英语,可以使跨国跨文化沟通不会因为语言而存在障碍,因此英语可以帮助上海加速工业现代化,沟通全球化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英语将成为至关紧要的经济工具。因此,上海在建设全球城市的战略指导下,需要进一步明确双语双文化的语言战略和政策,并适时调整,确保英语教育与时俱进,保持高度的灵活性和敏感度。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的冯翔博士将上海的旅游服务和国际旅游服务做了充分的对比分析,指出上海旅游供给与国际游客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上海旅游业的开发模式还停留在“提供我们所有”的层面,而非“提供他们所需”。她说上海应该向国际游客展示上海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特质和“与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的崭新国际旅游形象,必须跳出打造中国旅游产品的固有思维模式,打破上海已有旅游规划上的条条框框,根据国际游客的思维、生活和旅游体验习惯,从传统的全盘式展现、“有什么就开发什么”转变到个性化供给、“挑选符合国际游客口味的产品进行开发”。以打造能够提供给国际散客高质量旅游探索体验的“国际深度游旅游产品组群”和“国际会展节庆系列活动”为主要着力点,以此弥补上海缺少世界级旅游资源的缺憾。同时,通过产品的优化和组合,将上海具有震撼世界潜质的拳头旅游产品推向国际。最终以一批“全天候、多元化、全域化”的旅游产品组群而非单个具有绝对重量级的旅游产品进军海外市场,并在国际市场上建立拥有完整国际旅游目的地产品体系的全新形象。

        曾经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孔子学院担任中方院长的汪腊萍老师从她所工作的哥伦比亚市为视角,从市政层面的多元文化服务、到大学、中小学的多元文化教育,向我们展现了美国一个10万人口左右的中小型城市在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和服务方面所举得的成就,比如哥伦比亚市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所有学校,定期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向学生传授多元文化信息和知识,所有公立医院为病人提供多达十几种语言的免费翻译服务。汪腊萍认为,上海可以利用其历史优势,如具有异域文化特色的街道和景点以及现代科技的优势,如官方微信平台,为学生、市民和游客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作出切实可行的努力。

        正如研讨会主持人陆建非教授所总结的那样,此次研讨会较以往的研讨内容和视角有三个明显的转变:一是从个体(如留学生、旅游者、移民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加强转变为城市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建设,并将它作为全球城市的重要标杆;二是从以前较多地论及语言的交际转变为更多地关注非言语的交际,如公共空间的行为文化、域外者集中的社区管理、都市跨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跨文化沟通顺畅愉悦的旅游产品的设计、城市跨文化识别体系的完善、年轻市民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训、倡导多语种的国际语言环境等;三是更多的演讲者从上海国际大都市的视角转变为对上海未来30年将成为新崛起的全球城市宏大愿景的展望。因此大家的建言献策更显“顶天立地”,“天”即全球的视野、“地”就是上海的实际。

链接地址:http://www.shekebao.com.cn/shekebao/n440/n448/u1ai9609.html


媒体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