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开馆首日上海自然博物馆人气爆棚 馆外大排长龙 馆内两度限流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4-20浏览次数:2004


来源:青年报 2015年4月20日 04版 城事 整版报道
标题:开馆首日上海自然博物馆人气爆棚——馆外大排长龙 馆内两度限流
记者:郭颖



游客在自然博物馆排起长龙。 本版摄影 青年报记者 吴恺





馆内人气爆棚。

        昨天,是上海自然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的第一天。尽管包括本报在内的各大媒体不断提醒游客“错峰参观”,但是,预料中的“大客流”依然如约而至。来自自博馆的统计显示:昨天入馆总客流量10400人,瞬间承载量最高4391人,触发两次临时限流。 青年报资深记者 郭颖

        [现场目击]

        游客热情高涨,两度临时限流

        昨天上午8点,青年报记者来到自博馆门口采访时发现人还不多。由于70岁以上老人免票,因此,只有10多位老人排在自博馆入口处最前方“等开门”,其他无票者则不能排在队伍里。由于售票时间为8点55分开始,因此,大多数“赶早”的游客,只能排在另一边售票处门外的队伍里等待正式售票。

        记者看到,自博馆4号门所在的山海关路上,停着五六辆警车。一切安保工作都显得有条不紊,万事俱备,只欠“开馆”。

        昨天第一个进馆的正式游客是84岁的徐老先生,老人有着浓浓的“自博馆情结”,他年轻时曾多次带队前去参观自博馆老馆,这次听说新馆开了,老人5点多就从蓬莱新村的家出发换了两辆公交车到达自博馆,6点半就在馆外等候。

        正式开馆后根据预案,当馆内瞬时承载量达4000人时将启动临时限流预案。

        上午10点35分,入园人数瞬间突破了4000人,限流开始了。自博馆暂停放游客进馆。由于自博馆处于静安雕塑公园内,买好票的游客不能及时进馆“消化”,分散在馆外,导致雕塑公园也突破了承载量。这时,公园方面也开始限流,所有入口同时关闭,并广播通知游客改日参观。

        与此同时,一条条劝阻正从四面八方赶往自博馆游客的微信也通过各种渠道迅速扩散。11点55分,首次限流解除。

        下午1点25分,入园人数再次突破4000人,第二次临时限流又一次启动,公园的铁闸门再度关上。门口的志愿者劝说原本打算进雕塑公园游玩的市民,等晚上5点多自博馆闭馆后再来。

        “指挥中心在公园每道门边都安装了监控,一旦看到人流过大,就会限流。人多了就关,人少了就开。”保安李师傅指了指大门边像路灯一样的探头告诉青年报记者。

        下午2点,限流再次解除,在外等候的人流欢乐地涌入雕塑公园。

        [志愿服务]

        在外引导交通,在内讲解知识

        家住新闸路附近的徐阿姨早上8点就出现在了石门二路、山海关路口,昨天她与邻居王老伯“搭班”,作为志愿者,负责在路口执勤为游客引导交通。

        “我们一共有4个人负责守这个路口,两人一班,一个半小时换一班,这样轮岗。”徐阿姨一天要站3次一个半小时。这一轮,她已经站了一个多小时了。“我们不能坐呀,坐下了游客就看不到我们了。”

        徐阿姨告诉青年报记者,他们执勤从4月18日就开始了,起先是站在石门二路、新闸路口,但发现效果不好,经过的游客不多,于是昨天便换到了石门二路、山海关路口。“还是这里的人流比较集中,因为有一个公交车站。”

        由于徐阿姨他们穿着醒目的黄色志愿者服装戴着“平安志愿者”的袖箍,因此,有不少游客前来问路,问得最多的就是:自然博物馆在哪里?也有不少自驾前来的游客询问哪里有停车位。徐阿姨往前一指:“你们问问前面那个保安,如果有车位就会给你停。”

        “我们没有报酬的,为市民服务那是应该的呀,别人也为我们服务。”徐阿姨朴实地笑笑。

        除了社区居民以外,高校也出动了不少志愿者。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58名“小绿螺”成为首批志愿者,他们穿着绿色的服装,分布在各楼层的每个场馆内,用专业的自然科学知识服务于广大游客。

        在“缤纷生命”场馆工作的高洁同学从小就是一名“科学发烧友”,热衷公益的她曾在世博会担任志愿者,如今又成了自然博物馆的一名实习讲解员。小高说:“我是学生物教学的,所以会在讲解的过程中更多地尝试多种表述方法,针对不同年龄的参观者,传递出能为他们所理解的相关知识。”

        据悉,上岗前,这些大学生在校内开展了多次专业知识培训,又到馆内实地考察了讲解内容。上师大此番共招募近500名志愿者,将在自博馆开展长期志愿服务。

        [看馆攻略]

        网上买票省时间,特色场馆要预约

        “人太多了,没法买票了”“下次来吧,也不着急这一回”“现在的人流和时间,都不允许我们进去了”……下午3点,由于售票处的队伍排得很长,一些年轻的爸爸妈妈已经开始给孩子做“思想工作”,希望说服他们改天再来。但是小朋友们不买账,小嘴噘得老高,不肯离去。一个从闵行赶过来的小胖子还哭了一鼻子。

        “现场排队买票要1个小时,我们都是事先在网上买好票才来的。”中职生小陈告诉青年报记者,网上买票跟现场买价格是一样的,事先买好到现场就能直接进馆,省去了排队买票的时间。但是,青年报记者从自博馆方面获悉,因为担心出现“黄牛”等原因,自博馆官网每天放出来的门票并不多,今后可能还会进一步收缩。所以,还请游客早点前往现场,更多地留出观展时间。

        还有一些活动是需要网上预约的。像深受小朋友喜爱的化石挖掘区,小朋友们可以做一回小小考古学家,在模拟辽西热河生物群和山东山旺动物群的两个挖掘坑内,亲自动手发掘出化石模型,通过检索图进行对比鉴定,感受考古探索的乐趣。但是,化石挖掘每天只有3场。记者下午3点半到达时,工作人员已经在打扫“战场”。而蝴蝶体验馆每15分钟只接待10名游客,就更需要运气和耐心了。

        采访中,绝大多数游客表示,由于人流被限在馆外,馆内上限4000人,因此观展感受还是相当舒适的。

        医药高专的金威老师是位摄影爱好者,他认为现在的人流甚至都不会影响拍摄效果,他向记者展示的画面里,几乎每张都有人。“如果镜头里没有人,会显得冷清,毕竟,自然博物馆,体现的还是人与自然的互动。”

        此外,虽然自博馆内有餐饮区,但在大客流的情况下,午餐需要等候时间较长,游客不妨自备干粮。

        [记者提醒]

        每周一闭馆,今天特例开放

        不少游客告诉记者,如果真的想在自博馆来一场“深度游”,走马观花是不行的,必须先做好功课,准备一天的时间细细观展。

        据悉,上海自博馆突破传统服务形式,为游客打造了网上博物馆信息化服务体系。采用室内定位技术,服务涵盖了APP、微信、网站等多种渠道,结合了馆内、馆外不同场景,游客如想“深度游”可先网上游。

        青年报记者看到,自博馆官方网站设有常设展览、临展电影、教育活动、藏品精粹、参观服务、博物馆之友、博物馆商店7个板块,可以实现查询、预约、导览、互动、分享等多种功能。观众可通过APP,获取实时的定位与地图导引、制定个人路线、追寻热门的人气展品、预约现场剧场和教育活动,以获得最便捷的观展体验。还可以通过APP实时查询175条周边的展览信息和标本背后故事。

链接地址:http://app.why.com.cn/epaper/qnb/html/2015-04/20/content_251024.htm?div=-1

媒体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