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社会科学报 2018年5月2日
标题:《共产党宣言》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召开
记者:杜娟
从《共产党宣言》1848年在欧洲发表,到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1920年翻译《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共产主义信仰在中国传播、发展,缔造了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造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真理味道,和陈望道老校长当年决定翻译《共产党宣言》全文的精神力量,在中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支持下,4月27日,“信仰之源 真理之光——《共产党宣言》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办。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在大会上作专题报告。中央编译局秘书长杨金海,复旦大学本科生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吴晓明,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王永贵出席会议并作主题报告。
焦扬在致辞中表示,170年前《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事件。陈望道老校长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影响和培育了无数先进分子积极投身革命,促使他们由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真理之光”,《共产党宣言》就是“信仰之源”,在中国大地上催生了无数革命先驱源源不竭的奋斗动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始终闪耀着真理之光,《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永恒的信仰之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着力深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马克思主义学科,着力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着力构建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更好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今天有何意义
李君如在主旨发言中指出,《共产党宣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之源;道路决定命运,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指明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初心;新时代中国的实践和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注入新的内容。他强调,关于“道路”的探索,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充实和丰富,我们坚持的仍然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善于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新的实践,并作出新的科学的概括,是中国共产党的特点,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势。
1920年11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拟定的《中国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的最初中国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主张。中央编译局秘书长、研究员杨金海在发言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宣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讲共产党人的最终理想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共产主义新社会, 具体讲,就是要实现经济方面的生产资料共有,政治方面废除国家政权,社会方面消灭阶级;二是讲目前政治斗争的策略和任务,就是要以俄为师,组织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进行阶级斗争,铲除现在的资本制度;三是讲政治斗争的结果,就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进行社会建设,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文献对后来我们党的政治纲领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纪念马克思、重读《宣言》,最根本的就是要追溯共产党人的奋斗原点,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初心、政治使命,坚定科学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永不动摇,永不懈怠。
在《共产党宣言》发表70年以后,我们看到了十月革命;又过了70年,我们看到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严重挫折;又过了30年,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表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教授吴晓明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处在一个发展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进入到新时代,我们对于新时代的性质和目标尤其需要去加以深入把握。中国在成为一个现代化强国的同时,正在开启出一种新的文明类型,这两个进程是统一的。五大发展理念不仅要用现代化的尺度来加以规定,同样还应该从新文明类型的目标去理解和把握。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更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如新型大国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不仅应当用现代化来衡量,尤其应当用新的文明类型去加以规定。
迄今为止,《宣言》已用200多种语言出版了1100多个版本,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全球公认的“传播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具有强大的理论生命力、历史穿越力和实践指导力。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陈学明指出,《共产党宣言》有六大基本理论在当今世界、在中国,都有现实的意义:第一是唯物史观中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第二是具有标志性的论断——“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第三也是标志性的理论——阶级斗争理论;第四个理论是“两个决裂”,即“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和“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第五是建党理论,一是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二是党不仅仅代表现在,还代表未来等思想;第六是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思想。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长忠指出,在现代的政党中所看到的资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实际上背后是劳动和资本关系,是一对轴心性的矛盾在政治中的组织化的体现。《共产党宣言》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命题,实际上是作为重要视角观察新的文明。不论劳资关系,还是生产力之间、新的网络社会带来新的问题,它都可以给我们许多在文明建构过程中的一种世界观、方法论、包括价值观的启示。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王永贵认为,中国共产党是《宣言》精神的当代践行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宣言》精神的当代展现。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智慧和马克思主义有一种天然联系。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院长、教授何小刚认为,中国有着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思想系统一脉相承的东西。今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东西紧密相连。要想把马克思主义学好,要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好,不是要教条地读《共产党宣言》,还要更多地研究中国实际情况,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智慧研究透彻,把中国现实研究透彻,解决中国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赵福浩认为,重温《共产党宣言》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精神论述,对于我们在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特别是正确的理解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通过自我革命,达到社会革命具有重要的价值。无产阶级社会革命所有制原则要求我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以公有制为主题,将来走向共产主义公有制所有制度;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高概念和最低概念关系,最高概念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概念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版本再升级
理论不能凭空产生,理论的形成需要思想源泉和文化土壤,只有继承前人思想和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科学的理论才有可能形成和发展。习近平十分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四次以马克思主义为主题。如此密集将马克思主义纳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主题,表明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推崇和肯定,对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关注和重视。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点关注中国问题的同时,也在思考世界问题的解决。评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应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国智慧、提供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中华经验,提出了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置于人类思想史的长河,不难发现,它直接或间接澄清了“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 “西方中心论”的理论迷雾,为人类思想积淀增添了新内容。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陈鹏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为了系统应对世界交往关系当中,各种有主有次构筑的矛盾群;它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思想在当代发展。其实质是以先进生产方式,国际化拓展作为核心,相应国际社会上层建设为外围,以国际化为抓手,以不断解决世界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问题进行推进。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桂芳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版本的再升级,其意义表现在,一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理念成为引领世界社会主义振兴的先进理念,二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成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振兴的重要性标志性成果。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中国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世界上又向前推进了历史性的一大步。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向义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就是要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区别。空想社会主义为什么陷入空想,因为没有找到进入到未来理想阶段的具体道路,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即人民性和现实性。
上海电力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焦娅敏认为,随着社会主义不断发展,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怎么变化,最核心、最根本的要素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围绕如何调整生产力发展,如何协调社会生产关系运行,正确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有利于我们的发展。我们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提出的现实依据非常明确。时代社会矛盾围绕供应和需求展开。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就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出现了在网络社会的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逐渐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思想。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欧阳光明认为,这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习近平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思想提出的世界视野,是站在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的高屋建瓴的设计,也是立足于总体的国家安全观。全面认识和把握习近平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的本质特点,可以概括为习近平网络意识形态思想的整体性、人民性、战略性、创新性、科学性。它创新了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路径的指向,推动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了国际互联网治理一体化发展。
在当前改革开放持续升温的背景下,全球化发展和中国社会持续变迁,带来了中国体制型社会结构变化,社会组织的形式呈现相对多元化发展。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骞认为,面对这样的新情况和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宗教观。以宗教中国化为中心,以新时代的宗教统战观、宗教法治观和安全观为三大支柱体系。在宗教中国化方向上,巩固和发展了相关理论实践,提高了宗教法治化的实践。在宗教安全方面,重点做好各个宗教理论安全实践。其中包含了政治认同,社会适应和文化融合。
链接地址:http://www.shekebao.com.cn/shekebao/n440/n448/u1ai13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