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人文与传播学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发布者:新闻中心作者:发布时间:2019-05-31浏览次数:2818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人文与传播学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瞄准专业课程,扎根讲台,围绕课程本源谋划改革,从课程观到专业观,逐步做深、做实、做透,努力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上海市委副书记尹弘考察人文与传播学院“课程思政”

湖南省委副书记乌兰、湖南省高校考察团考察人文与传播学院“课程思政”



价值引领,实现课程育人全景式

以“基因”融入为突破,全面树立课程观


改革伊始,学院教师曾碰到过这样的困惑,“专业课程能不能讲思政?”“怎么讲?”学院开展第一阶段“课程思政”改革主要突破“思政元素融入进专业课”这一难题,解决不仅能讲而且要讲得准的问题。学院党委积极发挥教师党支部的力量,以党员教师“岗位建功”为要求,精心遴选15门课程,以点带面,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举办课程思政培训班,对教师开展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培训,以专业教师为核心、思政专家为指导、辅导员为助教、学生为受众,开展集体备课,精准挖掘育人元素,实现“基因式”融入。年轻的80后党员教师王元积极响应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她撰写教学大纲为教师们提供范例,说课试讲倾听意见建议,“文化遗产从何而来,对于一座城市意味着什么?文化遗产走向何方,对于一个人意味着什么?王元老师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不断向学生输出价值理念,成为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她本人荣获了“党员先锋岗”称号。


以整体规划为着力,系统调适专业观


部分课程思政骨干教师试讲、上课场景

二级学院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得以贯彻实施的重要驱动力,专业和学科是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载体。学院第二阶段“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依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以“思政元素融入进专业培养方案”为着力点,从课程聚焦到专业,将育人理念融入到专业点整体规划,在系统论的视野下指导专业中各门课程融入思政元素,达到“1+1>2”的育人效果。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负责人王肖练副教授带领该专业的全体教师一起探讨研究,在现有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基础上,提出了专业的价值引领目标。根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将所有专业课程划分成“市场经济类”“文学艺术类”“文化管理类”三大课程群,确立了“专业培养方案-各类课程群-具体课程”的三级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设置专业、课程群和各门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目标,自上而下实现了每门课程三维目标的具化。学院在2017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新生入学后投入使用了这一新的专业培养方案,并配套在学生中开展了一系列专业认同教育,强化了新生们的专业归属感和认同感。

以知行合一为主旨,积极挖掘育人源

课程思政成果、申报书及教学大纲

在一二阶段改革的基础上,学院认识到思政元素的挖掘还要实现从教室课堂到实践课堂的映射和迁移。在此指导下,学院第三阶段“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设计与一课堂课程相匹配的二课堂的课程内容,教师可以采用网络、座谈、竞赛、考察、调研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坐班答疑”时间,每四周结合一课堂内容开展二课堂的活动。二课堂课程探索专业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政工作者积极配合以及其他组织或个人参与的“3+X”模式,强化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发挥各方的主观能动性。为推进专业教师开展二课堂课程,学院学工办、团委、教务等各办公室对现有二课堂资源进行集中和整合,由学院“课程思政”研发办公室进行总协调,向专业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


“经”“纬”密织,发挥育人圈层效应

24门精品课程教案,28次二课堂活动策划,200多门专业课程实施,百余名专业教师投入,超过数千人次学生获益,从各门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到专业具备思政功能,人文与传播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用“主导价值观”的针穿起专业知识点的“经”与育人元素的“纬”,在“经纬”密织中为学生呈上最有价值的课程“盛宴”,正努力实现着教书与育人的互相促进与统一,以期达到“课课可育人”“专业要化人”的良好成效。

教师形成育人共识,育德能力显著提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研讨专业培养方案


随着改革的深入,“课程思政”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学院专业教师也越发认识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育人责任和使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上,为了将《包身工》《骆驼祥子》等经典作品的启蒙与救亡时代背景讲深讲透,刘畅副教授会跳出文本,向学生展示上海租界的英国驻军、流离失所进城乞讨的农民、上海日华纱厂的童工等资料照片,“以往作品背景常常点到为止,或留待课后自学,但事实上文学史教学也不能历史虚无主义。”在《社区社会工作》的课上,冯猛副教授会让同学们就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进行“角色扮演”,分别代表“政府、居委会、社会组织、社区骨干、普通居民”讨论分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去理解“党建引领+居民自治+政府治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善治”。教师们在“课程思政”的教学中,不断挖掘“课程思政”的深度,不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输给学生,同时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的相统一。

学生明确责任担当,受益“供给侧”改革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要在“供给侧”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学生是否接受、是否喜爱、讲课是否有效果是评判的主要标准。在《中国现当代史》的课上,高红霞教授将情感、价值观的教育融入课程中,从过去单纯进行史识、史观的灌输到也同时注意激发学生个人修身、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历史专业学生邵燕铃在课后表示,“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高老师的课不仅让自己了解和掌握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更让自己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争做优秀的共产党员。在《广告学》的课上,聂艳梅教授不仅讲授了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关于传播学“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的基本见解,也引入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媒体观,强调“媒介不仅是面向社会的信息传播中介,也是引导舆论发声和走向理性化的载体”。听课的本科生章璟深受启发,表示“我们参加广告比赛写策划,必须考虑创意表达是否恰当,能否适用媒介传播,专业学习要多一份使命感和责任心。”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朱雅文谈道,“课上老师们经常提到教师应该‘立德树人’,让我明白师范生除了要具备专业技能,更应该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将其传播给那些正在成长的国家栋梁,所以我选择了到需要我的地方去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西部支教。”

  

“同向同行种好责任田,多彩绘就育人同心圆”,人文与传播学院将勇担“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使命,围绕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实现学生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和无缝对接。

  

(供稿、摄影:人文与传播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