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运江教授团队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开题暨“人工智能与人口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召开

发布者:新闻中心作者:发布时间:2025-11-10浏览次数:372

118日,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开题会暨“人工智能与人口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汇聚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等科研机构与高校的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围绕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人口高质量发展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研讨。会议的召开,不仅标志着由余运江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正式启动,也体现了我校在数字经济与人口研究交叉领域进一步加强科研攻关、服务国家战略的坚定步伐。

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社科处副处长赵宜教授主持。他首先对到场的人口研究与经济学领域权威专家以及上海相关政府部门与研究机构代表表示欢迎。他指出,本次会议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之后召开,聚焦人工智能赋能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海燕代表学校致辞。她指出,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核心任务,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如何以人工智能应对人口结构变化,是时代赋予的重要课题,也是学术界必须回应的现实关切。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是上海师范大学推动学科交叉创新、强化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开题环节由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刘江会主持。他对评审专家与参会嘉宾表示欢迎,并介绍本环节安排:余运江教授将汇报课题“人工智能技术变革对我国劳动力空间再分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随后由多位国内权威专家进行评审指导。

余运江教授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变革对我国劳动力空间再分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作开题汇报。他从选题背景与理论依据入手,介绍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重点阐述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地区流动、岗位结构与人口集聚的影响机制,提出数据分析与政策建议结合的研究创新,并展示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第八届、第九届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认为,该课题选题非常新颖,紧扣技术发展对劳动力分布的深刻影响。以往劳动力流动主要受经济和收入驱动,而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改变这一规律,使劳动力可跨地域甚至全球分布,远程办公、灵活就业和分散产业链成为可能。翟振武教授强调,该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技术驱动下的新型劳动力流动规律,也具有理论创新价值,应重点提升理论高度,总结新的分布规律,推动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而不仅限于政策应用。

中国人口学会会长、国家卫健委原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司长杨文庄指出,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也改变了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尽管经济收入仍是人口流动主导,但技术进步使欠发达地区可实现本地就业和生活改善,减轻对特大城市的依赖。他强调,应积极拥抱数字时代,让各类人才参与发展,推动人口合理分布与区域高质量发展。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王金营指出,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空间格局影响深刻,不仅可替代体力与脑力,还可能改变聚集与分散模式。他强调研究应关注AI表征、基础设施和产业分工变化,这些因素共同影响劳动力布局与收入格局,并可能提升低技能劳动力和城市女性的参与度。同时需兼顾技术发展与社会现实,探索劳动力再分布规律与机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国家级领军人才、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石智雷指出,人口迁移仍以经济因素为主,就业和收入是核心驱动。同时,他强调,传统人工智能主要替代人手,而现代人工智能则开始替代人脑,这对劳动力分布和迁移格局带来新的影响,应结合技术与经济因素综合分析。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张震教授指出,该课题前沿性强,可在理论构建上独立探索,尤其关注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空间流动和分布的影响。他强调,在中国情境下,劳动力流动受政策引导和资源分布影响,同时应考虑大城市生活成本与生育率的互动,对人口空间布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公管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二级教授高向东表示,课题具有创意性和学术价值,人工智能技术对人口劳动力的流动和分布具有双向效应。他建议结合“十五五”规划,在理论构建上体现学科话语权,并强调应高质量完成项目,探索人口结构、素质和城乡分布变化。

在随后举行的人工智能与人口高质量发展主题论坛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左学金研究员指出,中国人口向特大和超大城市集聚受经济规律和制度安排影响。人工智能发展可能改变劳动力空间分布,但应区分技术驱动与制度安排的作用,并关注家庭支持、社会保障及城乡结构调整,以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吴瑞君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劳动力与人才资源配置产生深远影响,需要从人口学视角研究教育、人才培养与现代化人力资源体系建设,以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和创新活力释放。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张许颖研究员强调,人工智能正从专用向通用快速演进,其对劳动力和就业形态的影响复杂而深远。此外,他提出要加强研究协作,利用人口大数据和数字化平台支撑人口决策、预测及空间分布研究,推动人口学方法在数字时代的应用与探索。

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茅倬彦在发言中表示,本次论坛对人工智能与家庭、性别和生育研究提供了极大启发。她强调,AI发展对就业结构和岗位替代产生深远影响,可能带来弹性就业、性别角色变化和家庭分工调整,从而影响生育决策和家庭生活方式。

西安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二级教授、陕西省人口学会党组书记韦艳在发言中结合黔东南和安徽南陵的实践案例,强调数字化养老在农村的落地方式,既解决了当地就业,又补齐了养老服务短板,同时契合乡村振兴战略,并呼吁加强农村劳动力与数字技术结合的研究与实践探索。

中国人口学会副秘书长张刚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与人口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他指出,传统人口研究正面临拓展,需要将人工智能与劳动力再分布、教育和生育观念变化结合,关注社会快速变迁对人才结构和就业的影响。

最后,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上海人口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丁金宏教授总结指出,要以开放视野理解数字化生活、网络化生产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联,关注人的选择自由与传统产业活动关系,并且理论研究应深入核心问题,结合制度因素与案例分析,将理论延展至实践,以揭示劳动力再分布规律及实际影响。



(供稿、摄影:商学院)